中評社台北10月7日電/在美國“華爾街日報”提問台灣如何擴大國際參與時,蔡英文答說,一是希望國際社會更強力的支持,二是希望兩岸協商,以找出解決問題方法。這些誠然是正確和美好的期待,然而,這兩個期待的關鍵還是在於兩岸關係,卻又是無解。
中央日報網路報“點評”專欄指出,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會當然樂見擴大國際參與,縱使如此,美國也是始終堅稱在這個問題上,一個中國政策不變,並且只是支持台灣參與非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因此,國際社會對台灣國際參與的立場,必先考慮到兩岸關係。
換句話說,從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到世界各國,都是實行一個中國政策,所以台灣欲擴大國際參與,必然要先面對及因應一個中國與兩岸關係。沒有一個國家會為了支持台灣而自違他們向大陸承諾的一中政策,這就使台灣在客觀上遭遇不可違抗的侷限。
尤其當兩岸關係惡化時,各國只能在台灣和大陸之間選邊站,他們會選擇大陸則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台灣根本承受不了兩岸惡化對自己國際參與的衝擊。自國際冷戰時期以來,到公元兩千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之後,一直都是如此,亦即台灣從退出聯合國到各國洶湧地和大陸建交,台灣完全節節敗退。
直到2008年中國國民黨執政後,兩岸關係跨入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台灣的國際參與才露出曙光。其中最顯著的是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其國際民航組織ICAO會議。而台灣的邦交國幾乎一個也沒丟,縱使甘比亞與台斷交,大陸也沒有接受和它建交,雙方直到今年蔡英文當選後才建交。如此佳境百分之百得力於兩岸關係的改善。
如果不是國民黨政府和大陸基於“九二共識”而恢復制度性協商,就絕無可能促使台灣擴大國際參與。美國等主要國家早就表態支持台灣參與WHA等國際組織,但都不是最終台灣能獲得參與的原因,唯有兩岸和解、雙方協商,才是台灣拓展國際活動空間的關鍵。
今年五月蔡英文上任、民進黨執政後,因拒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制度性協商中斷,台灣也就失去出席上個月ICAO 會議的機會,未來更難爭取參與其他的國際參與;要保住邦交國也會更費力氣,甚至沒有效果。前引英文的兩個答案,終究還是需要她從兩岸關係來尋求落實,否則台灣只會在國際上愈趨孤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