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聞名的燕景八景之一盧構曉月碑,就在北京西南廣安門外,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頭,該碑的前方,就是宛平城。(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 倪鴻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將分別於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位於北京廣安門外西南盧溝橋頭的“盧溝曉月”,不但是舉世聞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也是憑弔1937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七七事變”的所在地。
1937年“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距今81年,這段日本侵華史不但造成全中國軍民重大傷亡,也成了對抗法西斯主義的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兩會開會期間或可搭車到此,參訪舉世聞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也可就近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深入了解兩岸人民共同抗日的經過。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廣安門外,橫跨永定河上,始建於1189年,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該橋全長266.5公尺,寬7.5公尺,最寬處有9.3公尺,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的一旁還有與橋平行、聯絡北京與漢口的平漢鐵路。
橋面兩側石護欄上有各式各樣的小石獅,橋面歷經百餘年人、馬、牛、騾車通行,地面已經凹凸不平,後經戰亂一度破損,大陸當局為維護古蹟與呈現歷史,以舊橋原貌方式進行修復,往後盧溝橋只限民眾通行。
清朝乾隆皇帝有次在秋天路過盧溝橋,感受當地良辰美景,於是賦詩“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並於橋頭立碑,親筆提字“盧溝曉月”從此聞名全國,朝隆皇帝後來還在不同的季節到此一遊,在“盧溝曉月”的一側提字立碑,該碑四面都有文字,十分少見。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附近軍事演習時藉口一名日軍失踪,砲轟宛平城,國民革命軍奮力抵抗,盧溝橋成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這段兩岸人民共同抗日的血淚史,既是歷史教訓,也是兩岸相連的歷史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