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8日電/大華網路報今日發表時評說,高雄市市長補選結束,果如外界所料,民進黨提名的陳其邁勝出,選後媒體關注的焦點,大都集中在國民黨敗選後,黨務高層是否會隨之請辭、改組,卻忘了此次補選所曝露的媒體報道不公,綠軍已取得優勢,藍軍岌岌可危等問題。
在補選過程中,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被媒體報道的比例,遠超過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民眾黨候選人吳益政。尤其,蔡政府高層蔡英文、賴清德、蘇貞昌與陳的會面,更把他在媒體的曝光率進一步推升,李、吳兩人加起來都比不上。
值得注意的是,媒體對李眉蓁的報道篇幅、時段增加,則是在她的碩士論文遭到質疑,以及她提出的政見被陳其邁批判。換句話說,李的言行一旦引發了爭議,媒體往往扮演了“推波助瀾”,甚至是“落井下石”的角色。
相較於陳其邁、李眉蓁,吳益政被媒體報道的份量更少,高雄市媒體記者坦言,媒體較少處理他的新聞,只有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前來造勢時,記者才會做些報道,但焦點卻放在柯的身上,吳可說是從頭到尾被虛位化、邊緣化。
至於電視的談話性節目,藍綠白三位候選人,只有一兩家能維持平衡,或對藍軍較為有利。因此,在這類再次傳播的訊息平台上,陳其邁仍是獨佔鰲頭,且正面言論居多,李眉蓁、吳益政則大都是被批判,正面論述相對較少。
事實上,高雄市市長補選一役,媒體展現了捧綠打藍白的問題,只是台灣媒體市場諸多病灶的冰山一角。媒體報道的不公正、不平衡,特別是綠藍優劣極其懸殊,已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副作用。
民進黨再次執政後,蔡英文對重新建構台灣的思維模式、言行表達及意識型態,花了很大的力氣與心力。她要將台灣與大陸徹底切割,兩岸之間沒有理性與感性的連結,只有利害與風險的互動,以達成“一邊一國”的終極目標。
由於媒體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強大功能,加上台灣民眾對訊息的接收,有來自報紙、電視及電台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也有網路、臉書及Line等新興媒體的轉傳,民進黨對媒體的操作、掌控也就格外地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