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表示,又如負責接收台北州的連震東,就是受他的尊翁連橫鼓勵“欲求台灣光復,須先建設祖國”,故於1931年從台灣前往南京,並攜連橫給友人的手札寫道“以軒黃之華冑,而為異族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流露了鮮明深厚的民族氣節。連震東隨即申請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並在大陸工作了14年,於抗戰勝利後回台,他描述說“我一回到故鄉,就見到各處都是歡天喜地,鑼鼓喧天,張燈結綵放鞭炮,真是不得了的歡迎!”
張榮恭認為,台灣光復這個概念,體現的是兩岸人民本即一家,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至於西班牙佔領,接著荷據,到鄭成功收復,再為清廷統一,又日據,再光復,台灣的命運都反映了兩岸關係數度分分合合的變化。當前,如何處理好兩岸關係,更攸關台灣民眾的安全與福祉。而台灣光復這個概念所蘊含的民族認同,對於促進兩岸人民和諧相處、達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非常關鍵的正面價值,很有必要加以發揚。
張榮恭說,歷任大陸領導人倡議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基於兩岸都懷抱民族認同的立場。兩蔣乃至李登輝在位時,也都以中國人自居,使得兩岸在或和或戰之間,擁有爭取和平的機會與維持現狀的空間及時間。但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意識,也是積極有益的雙重身分屬性,卻因政治勢力推行“去中國化”而遭到削弱,以致在兩岸關係上,形成台灣人和中國人的對立,完全不利於和平,加上兩岸原有的政治諒解喪失及外力介入,造成戰爭的機率持續上升。
張榮恭表示,民族認同既符合歷史和現實,也本諸血緣與尊嚴,毫無不可接受之理。實現了國共和解的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後來在會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時,即曾指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相容而不互斥的”。那麼台灣便可據此要求大陸履行“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以及兌現習近平所言“中國人要幫中國人”。連戰在公元兩千年參選時,就已曾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幫助中國人”兩句話並提,這在全民族抗戰勝利75周年剛過、台灣光復75周年來臨之際,是特別值得深思的,進而建立兩岸政治互信,謀求結束敵對狀態,以開創台海和平穩定,促成共同繁榮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