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坤鋒受訪。(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3月20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台灣農產品出口問題,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教授楊坤鋒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農產打開大陸市場,很大成分是因為ECFA早收清單,大陸輸入台灣產品相對寬鬆,那是不正常貿易行為。大陸反映檢疫問題,反而才是正常,台灣應該設法做好檢疫,只是指稱大陸市場不穩定,無濟於事。
楊坤鋒提到,台灣若持續採取對抗姿態來處理對陸的農產貿易,就怕後續產生骨牌效應,而台灣農產輸陸占比已近三成,排名第一,假如對岸真的下重手,瞬間的貿易缺口,短期台灣難尋替代市場,恐怕不堪負荷,蔡政府需要審慎評估。
楊坤鋒,日本國立東京大學農經學科金融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專任教授,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系主任、創新創業中心主任等職。
對於大陸3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的問題,楊坤鋒表示,蔡政府應該先釐清楚,為什麼台灣鳳梨會以大陸為主要外銷市場?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運輸及保鮮成本低,產品價格有競爭力;二是受惠於ECFA早收清單,台灣農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加上屬於政策性採購,所以大陸對台灣農產品輸入相對寬鬆。
因此,楊坤鋒說,大陸市場過去對台灣而言,是條件相對優渥且穩定,不賣大陸台灣鳳梨還能銷往何處?後續的市場真的會比較穩定嗎?真的需要意氣用事嗎?值得大家思考。
楊坤鋒提到,兩岸農產貿易因有ECFA框架作為基礎,台灣受惠較多,這是不合常態的貿易行為。台灣農產的外銷模式,是由貿易商接受海外訂單,再去針對訂單需求、規格,去洽接農民、農會、合作社等對象,來集貨、分級,最後再外銷出去。
但因為台灣的農產品外銷,多屬於小農產銷,並不是由一個團隊統一種植、品管,所以每一個農民所種出來的產品,質量有所不一,不同的品質湊在一起賣,甜度不一、外觀不一,然後把產品送到外國去,對上由跨國農產企業統一品管的產品,基本上是沒有競爭力的,這也是之所以台灣難以開拓海外市場的原因。
楊坤鋒說,而大陸市場,說老實話,主要是因ECFA早收清單,屬政策性採購,讓利給台灣,通關或檢疫都相對容易,這是台灣的利基。如今,蔡政府樂於接受這個優惠,但當對岸提出農檢問題,回到正常貿易交涉範疇時,台灣反而稱對岸的市場不穩定,這是不合邏輯的。
楊坤鋒指出,台灣農產品外銷長年以中國大陸占比最高,且有逐年攀升趨勢。據“農委會”統計,2020年台灣農產品外銷仍然以陸、港、澳地區為最多,達29%。目前台灣官方針對鳳梨農檢問題,似乎打算採取對抗到底的姿態,就怕後續產生骨牌效應,這三成的外銷缺口,恐怕不堪負荷。
台灣農產若失去大陸市場,有替代管道嗎?楊坤鋒表示,短期內難尋,開拓新市場需要時間經營,若要急就章,政府就需要花錢幫助貿易商做運輸成本等相關補貼,才會有貿易商願意做。
例如這次轉銷往澳洲的鳳梨就是如此,過去銷往澳洲成效不彰,因為澳洲本身就有鳳梨,加上台灣至澳洲的保鮮及運輸成本高昂,讓貿易商卻步。這次蔡政府透過給予包裝箱補貼的方式,一公斤空運補助105元新台幣,讓貿易商願意營運澳洲路線。但試想,光是紙箱就遠超過鳳梨價格,如果沒有補助有競爭力嗎?政府願意長期提供補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