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雖未採行雙重承認政策,但也不反對台灣“邦交國”與中國發展經貿關係,甚至不反對中國在台灣“邦交國”設立商務辦事處。兩岸外交人員在台灣“邦交國”可同時出現在公開場合,非“邦交國”亦出現兩岸外交人員互不排斥的互動,結果是台灣外交人員警戒心與士氣鬆懈,邦交維繫的壓力不若以往。
他說,“外交休兵”甚而鼓勵僑務休兵,讓台灣在兩岸外交戰場上逐漸失去僑胞支持,致使僑界資源轉向中國。尤有甚者,“外交休兵”的結果,造成馬政府“遠美、日、歐”的印象,難怪馬英九必須不時強調其外交政策是“和中、親美、友日”,澄清外界質疑。
劉世忠認為,這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國際組織參與方面,北京同意馬政府三度以觀察員身份出席每年五月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也同意連戰三次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領袖會議。面對若干台灣“邦交國”尋求與中國建交,北京則是暫時婉拒,以免破壞馬英九積極發展兩岸關係的努力。然而,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暗地裡卻被北京與該大會秘書長聯手透過簽署MOU與發送會員密函方式,將台灣的實際身份定位為“中國的一省”。馬政府與“外交部”早已知悉卻隱瞞不宣。
劉世忠認為,“世衛密函事件”曝露的政治迷思,就是改善兩岸關係能否真能造就兩岸“外交休兵”,或者只是表面熄火,暗地揠苗助長兩岸外交的敵長我衰?馬政府不時以“23個‘邦交國’數字不變”以及三度得以“中華台北”名稱與觀察員資格出席每年五月舉行幾天的“世衛大會”而沾沾自喜,以此對照民進黨時期的兩岸邦交慘烈交火以及被“世衛組織”拒絕門外。甚且馬英九不時對於“金錢外交”的鄙視撻伐,也彷彿國民黨政府已經完全走出昔日不透明“金援外交”的舊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