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0日電/聯合晚報特稿指出,距離大選半年,台灣積弊許久的農業問題也如過熟的膿瘡突然密集爆發,憤懣的農民日前夜宿凱道抗爭,藍綠“總統”候選人則爭相召開農業座談,一時間農業問題變成顯學。
然而,如果朝野對農業沈痾的關切,最後竟是淪為對老農津貼加碼的攻防,甚至以競相開加碼支票終結,則這不叫照顧農民,而是對台灣農業的再度凌遲,與其說是愛台灣,不如說是愛選票。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農民的抗爭發聲,確實達到讓各界重視農業困境的目的,若非農民上街,地方政府任意圈地開發導致良田流失情況,多數民眾將難以理解;如不是藍綠為選戰攻防,年年上演的過剩農產產銷失衡問題,也不會有人重視,由此角度,選舉之於弱勢族群,確實是爭取同情支持的好機會。
特稿分析指出,朝野突然開始重視農民,無非著眼龐大的農民選票,但若千頭萬緒的農業問題,從不當徵地、農舍限建、公糧收購、農村人力老化、到農產產銷失衡,最後都淪為是為老農津貼加碼舖陳,則這樣的訴求看似幫助農民,實際卻是對農民的再次侮辱,難道每位老農每個月多領一千元,就應把生活的困苦再吞回肚裡?
從1995年在野黨的民進黨倡議老農津貼開始,每逢大選就成為熱門議題,津貼自3000元到如今的每月6000元,調“薪”時機更緊扣選舉時程;但16年來政黨已輪替兩次,農民困境卻至今無解,顯示儘管老農津貼加碼和農業問題解決雖非互斥,但津貼加碼確實成為政客逃避面對農業困境、便宜行事的手法。
從而站在照顧老農角度,人民或願支持藍綠合力加碼津貼,但朝野對農民的疼惜,應是“疼皮也要疼骨”、治標也要治本,否則就是再次聯手欺騙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