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0日電/有一個坊間流傳的笑話:某甲因案被移送,法官問:“你做了什麼事?”某甲回答:“我在路上看到一條繩子,把它帶回家,就被抓起來,移送到這裡。”法官說:“侵佔一條繩子,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你向繩子的主人道歉,把繩子還他就好了。”某甲說:“問題是繩子後面還綁著一頭牛,檢方說我犯了偷竊罪。”
台灣工商時報社論說,美國牛肉進口問題,表面上看來只是某項農畜產品可否進口的農業貿易問題,若說牛肉進口是笑話裡的繩子,則這條繩子後面所牽動的那條“牛”(衍生的相關問題),卻非常複雜。
其實,這個事件與前面的笑話相反:笑話裡是繩子牽著牛,現實的美國牛肉問題,卻是“美國牛”牽著繩子。這條繩子把“農委會”、“衛生署”、“外交部”、“經濟部”綁成一團,而且“剪不斷、理還亂”。“安心內閣”才剛上路,就得處理這個讓民眾不安心的事。
如果美國牛肉的進口只涉及民眾健康,問題就很單純。只需“農委會”與“衛生署”合作,召集專家學者研究,提出添加於動物飼料的瘦肉精培林(Paylean)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若確認培林對健康確實有害,則不論進口或國產,任何含培林的肉類,一律禁賣;反之,則在不影響民眾健康的可容許含量下,不分國產或進口,均准予上市。誠如“閣揆”陳冲所說,這是個專業問題,應回歸專業。
然而,陳冲前述說法只是把問題切割到對健康影響的一面,使之成為純粹的專業問題。事實上,島內養豬協會近日來動作頻繁,激烈反對,雖然其訴求理由是民眾健康(因培林在島內是禁藥),但美牛若允許進口,對島內農畜產品市場必然帶來重大衝擊,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某些歐盟國家對培林的禁用,一般都認為是“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以健康為名,行保護畜牧產業之實。換言之,美國牛肉的進口夾雜民眾健康與產業保護的雙重問題。
更有甚者,由於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除了總統大選外,部分的參眾兩院席位也要改選,事關美國農業州許多國會議員的政治前途,如果美國牛肉出口至亞洲各國能順利“達陣”,對奧巴馬總統及某些國會候選人而言,是實質利多。
坊間傳言,美國政府決定將“美國牛”與“美國入境免簽證”綁在一起,因此已經夠複雜的美國牛肉進口,由民眾民健康與產業保護的雙重問題,“升級”為外交、健康、與產業的“三合一”問題。
甚至還有更嚴重的說法是,“美國牛”不只與“美國入境免簽證”綁在一起,還與“TIFA”談判綁在一起。如果傳言屬實,則“經濟部”也“晉升”為“苦主”之一。有道是“一條牛被剝好幾層皮”,本案卻是“一條牛綁死好幾個部會”。
政府處理這種跨部會的問題,依慣例都是由看似最大的“苦主”出面澄清,因而本案就由“農委會”找專家幫培林尋求解套,開了一場專家會議,幫培林正名為“萊克多巴胺”( Ractopamine),強調萊克多巴胺(培林)只是幾種瘦肉精的一種,萊克多巴胺在某些國家被使用多年,未曾傳出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科學報道。
然而,外界質疑“農委會”邀請的專家群不夠周延,以致其結論無法取信於大眾。甚至開玩笑說“農委會”竟也迷信改名可以改運,以為把培林由商品名改為學名萊克多巴胺,就能讓社會大眾接受,實在是白忙一場。
眼看“農委會”滅火不成功,陳冲也幫忙解套,他強調自己沒有預設立場,而應依“專業考量,風險管理”原則處理,並且強調“乙型瘦體素”(瘦肉精的學名)中,克倫特羅(Clenbuterol)毒性比培林高都可用在氣喘病用藥中,代謝快且毒性低的培林卻不能用在動物飼料,令他不解。
其實,陳冲可能是裝糊塗:藥品和飼料本來就不相同,幾乎每種藥品都有副作用,但“兩害相權取其輕”,為了療效即使有副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下,也被容許販售;至於飼料,若其在動物肉中的殘留物對人體健康被證明有害,則是被完全禁用。以陳冲之博學多聞,豈會真把藥品和飼料混為一談?應有其用心良苦的一面。
其實,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核心只有兩個:健康疑慮與產業衝擊。處理步驟其實也很單純:先解決健康疑慮問題,若確實有礙健康,則無論是“國產”或進口肉品,均一視同仁,不得含有培林殘留物。反之,若培林的殘留量在一定程度下不影響健康,則由“衛生署”公佈解禁,並且准許合乎規定的肉品進口,而由“農委會”編列預算補貼受衝擊的島內業者。
雖然從產業經濟學角度觀之,若開放進口會使島內業者節節敗退,應是業者本身競爭力不如人,而無補貼之必要。
然而,若考慮島內業者所承擔的損失,可以換來“美國入境免簽證”、TIFA談判順利進行等外部效益,則包括“外交部”與“經濟部”,都應該在“受益者付費”原則下,編列預算補貼畜牧業者。如此,“安心內閣”才能讓民眾真正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