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亮點與盲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5 00:13:57  


縮小分歧,消除盲點,才能有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評社╱題: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亮點與盲點 作者:李翌鵬(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導

  •謝長廷的兩岸政策主張有著明顯的被動式務實和創造性模糊的特點。謝長廷意識到在短期內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憲法”,與其去抵觸和對抗“憲法”,不如暫時委曲求全,以創造性模糊的方式從現行“憲法”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解釋空間,今後伺機改變。

  •謝長廷能夠長期堅持自己一貫主張,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論述,希望為化解分歧找到解決之道,並跨出訪問大陸的第一步,這種勇氣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在他的論述中,的確有一些與傳統民進黨的主張不太一樣的“亮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逾越的盲點。

  •雖然謝長廷的論述表面上看與國民黨和大陸的主張有“相向而行”的接軌機會,但如果繼續深入分析下去就會發現,這些主張之間的根本差異依然明顯,有存在著隨時“背道而馳”的風險,這也是其政策論述中的盲點所在。

  •謝長廷的兩岸政策論述是否能夠在民進黨內形成共識和主流,是最為關鍵的因素。而黨內能否接受他的主張,可能不僅僅取決於其政策論述本身是否符合兩岸關係發展規律,是否有利於民進黨的發展,而且還取決於民進黨內權力機構的發展變化。

  10月4日,曾經擔任民進黨主席並參選過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民進黨中常委謝長廷以台灣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到大陸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訪問。雖然謝長廷此次訪問僅具有個人性質,並非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黨際交流,但其“登陸”本身無論在民進黨內、台灣島內還是兩岸之間都會帶來深遠影響,特別是他長期以來針對兩岸關係的某些論述,在經過此次訪問後會引起兩岸各界更多的關注。筆者認為,與民進黨內其他各種兩岸政策論述相比,謝長廷“憲法一中”、“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論述有其亮點之處,但也有基於長期意識形態差異和企圖平衡黨內不同意見而產生的盲點。

  論述邏輯:被動性務實與創造性模糊

  謝長廷對兩岸關係長期以來有自己的觀察、思考和認知,不僅能夠提出具有較完整邏輯性的兩岸政策論述,而且能夠在堅持基本主張的前提下,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和修正自己的論述,這在民進黨內是難能可貴的。謝長廷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引起各界關注是在2000年擔任高雄市長期間,當時民進黨剛剛上台不久,即將接任民進黨主席的謝長廷受邀訪問廈門,提出“依照‘憲法’,高雄與廈門應是同屬一個國家領土內兩個城市的關係,仍未改變”的論述,這一主張後來被形容為“一國兩市”和“憲法一中”。謝長廷的這一主張在黨內“一石激起千層浪”,立即遭到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陳水扁、“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和其他勢力的“圍剿”,致使訪廈計劃擱淺。但謝長廷並未放棄建構兩岸政策論述的努力,而是不斷調整和完善他自己的論述。在2012年1月出版的《未來:不一樣的台灣》黃皮書中,謝長廷較為完整地闡述了他的主張。

  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核心是“回歸憲法”。謝長廷認為,無論是台灣內部不同政黨之間的政治紛爭、台灣民眾的認同差異,還是兩岸之間關於定位的分歧,都可以透過“回歸憲法”來尋求解決之道。他提出,“憲法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現行憲法雖不完備,但已經提供了解決政治紛爭的種種可信任途徑”、“是匯集諸多利益,協調多方衝突的一個時代產物”。①他也強調,在台灣地區領導人當選誓詞中,也有“余必遵守憲法”的詞句。由此可見,在謝長廷看來,無論從“憲政”精神還是政治現實來說,目前的“中華民國憲法”是雖不滿意,但也必須遵守,即便要“釋憲”、“修憲”,也是在“此憲法架構下提出的”。

  謝長廷主張解決島內矛盾的路徑是尋求“憲法重疊共識”。謝長廷並不否認台灣內部對“中華民國憲法”的不同意見,但他更強調要看到“重疊共識”的部分。謝長廷認為,台灣要形成對“憲法”的“穩定共識”是“極不容易”,因此要尋求“憲法的重疊共識”,但這並不等於對“憲法”內容完全認同,而是透過不斷的討論,累積共識,再來做更完整的修改。筆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求同存異”的思維,不能因為有分歧就完全否定共識,先將有重疊共識的部分確定下來,對於分歧的地方,可以通過討論,創造條件來逐漸尋求“共識”。

  謝長廷主張解決兩岸分歧的策略是“憲法各表、各擁主權”。謝長廷認為“中華民國憲法”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面向,可以進行“藍綠有別”、“內外有別”的解讀,可以策略性地應對大陸對台灣的主張。比如,他一方面認為“增修條文”前言中揭櫫的“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符合大陸當局的底線,但另一方面又認為這並不意味著“國家要走向統一”,而是確立了“兩國未統一的分立現狀”。他對兩岸的定位是“兄弟之邦”,前提是互不隸屬、互相尊重主權。

  謝長廷的上述兩岸政策主張有著明顯的被動式務實和創造性模糊的特點。謝長廷意識到在短期內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憲法”,與其去抵觸和對抗“憲法”,不如暫時委曲求全,以創造性模糊的方式從現行“憲法”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解釋空間,今後伺機改變。但是,這種創造性模糊的論述能夠被各方所理解和接受,必須明確回答以下問題:第一,能否與大陸所主張的“一個中國框架”接軌?第二,如何與國民黨主張的“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發展兩岸關係”進行區隔?第三,是否能夠與民進黨多數人認同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進行連接?

  亮點與盲點:相向而行還是背道而馳

  眾所周知,台灣朝野之間、大陸與民進黨之間在兩岸政策上有著深刻的分歧,有些主張甚至是南轅北轍,謝長廷能夠長期堅持自己一貫主張,提出“憲法共識”、“憲法各表”的論述,希望為化解分歧找到解決之道,並跨出訪問大陸的第一步,這種勇氣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在他的論述中,的確有一些與傳統民進黨的主張不太一樣的“亮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逾越的盲點。

  謝長廷兩岸政策論述的最大亮點是“承認現實”、“回歸憲法”。長期以來,民進黨在是否接受和承認“中華民國憲法”的問題上一直相當矛盾,在陳水扁當政時期,一方面不得不接受“憲法”的規範,一方面又不斷挑戰和違反“憲政體制”。劉國深教授就觀察到,儘管在大多數民進黨人在口頭上將台灣地區定位為與中國大陸互不隸屬的“主權獨立國家”,但在公權力運作與法理解釋層面,他們還是沒能將“中華民國”或“台灣”與明文規定兩岸同屬一中領土主權範圍的“中華民國憲法”進行正式切割。②民進黨與國民黨在是否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問題上激烈攻防,造成了島內政局的混亂,也給兩岸關係帶來危險。謝長廷提出“回歸中華民國憲法”和尋求“憲法重疊共識”,尊重自己的“憲法”,以“憲法共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特別是針對“憲法”條文中“一中”、“固有疆域”的意涵,認為不同的政治主張和堅持可以“求同存異”的看法,不僅是一種尊重體制的積極精神,也為國民兩黨解決相互的政治紛爭提供了機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