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許信良萬言書 促藍綠共組大聯合政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2 14:47:17  


媒體採訪情形。(中評社 鄒麗泳攝)
 
  事實上,台灣現在的負債並不算嚴重。

  2012年的台灣總產值是新台幣13.74兆元。“中央政府”負債5.25兆元,占總產值的38%。加上非營業基金債務7000億元以及地方政府債務8000億元,共計6.75兆元,也只占總產值的49%。

  這個比例,不但比日本和美國低很多,就是比新加坡、德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等經濟健康的國家也低很多。

  在2012年,新加坡的國債占生產總值的比例是106.5%,比利時101%,加拿大84%,德國80.5%,荷蘭68.7%。

  把潛藏負債計入國家負債占現在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是對正確認識國家財政現況的嚴重誤導。台灣確實另有新台幣15兆元的潛藏負債。這是未來30年政府要承擔的基金虧損的總和。30年後的生產總值,當然不會是今天的規模。

  前面提到,日本現在的國債超過生產總值的200%,新上任的日本安倍首相卻正在大力推動大量舉債,大幅增加支出,以刺激經濟成長的對內政策。美國現在的國債也超過生產總值的100%。然而,凱因斯經濟學派的當代巨擘、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克魯曼,從2008年起,就不斷大聲疾呼,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大量花錢,用以復甦經濟,降低失業。

  即使有一天像日本一樣,台灣的國債超過生產總值的200%也不足為慮。

  因為像日本一樣,台灣的國債不是外債,而是政府向國內金融體系的融資。而且,也像日本一樣,台灣的金融體系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大量借不出去的閒置資金。這樣的資金現在超過新台幣10兆,遠遠超過現在台灣國債的總和。

  最後,還不要忘記一個應該大可讓所有擔心台灣國債的人更放心的重要事實:台灣有國債,台灣也有國產。台灣的國產,除了“國有財產局”所管理的可以處理的房地產,還包括龐大的公營事業資產和民營事業股權。國產的總值,應該不下於國債。

  問題在於經濟不在財政

  依據克魯曼經濟學的邏輯,現在台灣真正的問題在經濟,而不在財政。

  克魯曼是相信債多不愁的。他說,“只要債務成長的速度較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率的總和還慢,債務的持續增加也不是很嚴重的事。”

  換句話說,真正需要擔心的,是經濟停滯,不是財政惡化。只要經濟成長超過債務成長,債務的沉重自然越來越輕。現在舉債並不由未來子孫償還,而是由政府支出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償還。許多經濟學研究證實,政府增加1元支出,會增加1.5元的產值。反之,政府減少1元支出,則會減少1.5元的產值。

  克魯曼指出,“經濟蕭條狀態不只造成短期痛苦,也對長期經濟前景產生腐蝕性的效果。長久處於失業狀態的勞動者可能會喪失技能,或開始被視為無法雇用者。找不到能學以致用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儘管其高學歷,久而久之可能會淪為只能從事些簡單的勞動而已。此外,企業因為缺少顧客而沒有擴張其產能,因此整體經濟在實質的復甦終於啟動時,會更早遇到產能限制。任何使經濟衰退更嚴重的因素會讓這些問題惡化,同時弱化經濟在長期與短期的前景”。

  去年,美國的經濟成長率超過台灣的兩倍。在去年年底,奧巴馬總統再度當選之後,克魯曼仍然不忘提醒,“美國經濟仍然蕭條,也仍適用蕭條經濟的規則: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支出,讓失業勞工和閒置的生產力都能盡全力工作。做到這一點的最好、最正確的方式是政府支出更多。”

  克魯曼的發聲,正是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暮鼓晨鐘!

  乏惡可陳的馬英九為什麼竟成為台灣歷來民意支持最低的13%“總統”?

  因為太多人受夠了經濟長久停滯帶來的貧窮、失業、和苦難!

  去年,台灣的經濟還在谷底,成長率只有1.25%。可是,剛當選連任的馬英九卻不知今夕何夕,立即推動一連串克魯曼嚴厲抨擊的撙節措施。

  現在是撥亂反正的時候了!

  成長,只有成長,才是現在台灣經濟的關鍵概念。

  成長,也只有成長,才是21世紀10年代的台灣王道。

  因為只有經濟成長,才能提高薪資、增加就業、解脫苦難。

  依據克魯曼的觀點,經濟蕭條帶給社會的苦難,完全是不必要的,完全是政府的罪過,完全是可以立即終結的。

  經濟成長要政府大花錢

  成長,不能老是靠天吃飯,只在坐待全球景氣的復甦。

  激勵成長,必須擴大內需與擴張外銷雙管齊下。

  最直接有效的擴大內需的作為,就是政府花更多錢。

  以下是幾點具體意見:
  1. 立即中止油電再漲。
  2. 放棄勞保年金修法。
  3. 每年增加提供1000億元用於中小企業信用貸款。
  4. 每年增加提供1000億元用於創業投資貸款。
  5. 比照老農津貼,給予15歲以下的少年和兒童養育津貼。

  最直接有效的擴張外銷的作為,就是儘快完成幾個重要的“自由貿易協議”的簽署。其中,“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更是重中之重。

  最近幾年,全球越來越多的經濟體相互之間已經形成超越“世界貿易組織”體系的“自由貿易區”新體系。現在,尤其在未來,台灣的經濟所面臨的最大危機,正是完全被排拒在這個新體系之外,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孤兒。

  自由貿易區讓參與的經濟體相互之間的貿易,享有比一般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更大的關稅和更大的自由開放程度的優勢。對於一直以外銷作為經濟成長引擎的台灣,被排拒在主要外銷市場的自由貿易區體系之外,嚴重性可想而知。

  對台灣更不利的是,主要外銷競爭對手韓國和全球幾個最重要的市場,除了中國大陸以外,都存在已經生效的自由貿易協議。

  韓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於2010年元月1日生效,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於2011年7月1日生效,於美國的自由貿易協議於2012年3月15日生效。

  台灣與中國大陸於2002年元月1日同時獲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之前,台灣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有率一直高過韓國。在2005年之後,韓國的占有率就開始超過台灣,差距還越拉越大。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大陸,必須公平對待台灣和韓國的進口。這個事實說明:面對同樣的競爭條件,台灣的外銷競爭力本來就略遜韓國。

  自由貿易協議刻不容緩

  現在,在美國市場、東盟市場、歐盟市場,台灣外銷面對的是比韓國不利很多的競爭條件,試問台灣的外銷產業,在這些市場,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所以,對於台灣,和美國、東盟、歐盟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可是到現在,和新加坡的談判遲遲不前;和美國的談判受阻於美豬;和歐盟的談判還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排上議程。

  現在是徹底檢討的時候了!

  談判自由貿易協議最大的阻力,來自根深蒂固的保護主義。

  在威權統治的年代,經濟保護主義和政治專政主義一樣,被用來保護統治集團的壟斷利益。這樣的壟斷利益,現在還存在在少數像台電和中油這樣的公營事業。

  在民主競爭的現在,經濟保護主義是政黨選票的護符,政治人物不敢輕易碰觸。

  談判自由貿易協議的另一阻力,來自馬政府的軟弱無力,被動消極。

  在這方面,馬政府從來不曾展現堅決的意志,勇敢面對反對,清除障礙;馬政府也從來不曾積極組建最好的談判團隊,只是任由部會官僚,站在本位主義,被動應對。對照李登輝為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所做的準備和努力,馬英九真該汗顏羞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台灣綠營輿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