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0月9日電/前扁辦主任、政治評論員陳淞山8日在美麗島電子報撰文說,兩岸領導人會面的“馬習會”,隨著今年APEC“蕭習會”、“王張會”的順利鋪墊,可能性逐步增加,蕭萬長與習近平以“先生”互稱的模式可能成為未來“馬習會”相互稱謂問題的解套作法,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互稱官銜”達成“互訪共識”的治權互不否認官方正常化往來互動機制,也將為未來兩岸的政治對話與協商奠定基礎。看起來,只要兩岸兩會服務貿易協議與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問題能夠順利完成“立法院”的審查,則明年“馬習會”的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機會必然大增,而解決兩岸政治分歧並共商“一中框架”新內涵的問題也勢必搬上檯面。
從“九二共識”擱置一中政治爭議,到“一中框架”界定兩岸政治關係,這是大陸當局目前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戰略與佈局。唯有如此,台灣才不至於因為政黨的輪替或領導人的更迭而全面翻轉兩岸關係的走向,偏離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軌道。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在“蕭習會”中特別提到,“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已經多次表示,願意在一個中國架構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大陸當局是希望能在馬英九任期內談定“一中框架”,不要把兩岸最關鍵的“一個中國”政治分歧問題,留給“下一代”領導人再去做處理,而要促成這個政治目的達成,便是拋出“馬習會”的政治誘因來迫使馬英九就範。
文章指出,“馬習會”的政治意義與價值,過去雖被外界賦予各種政治解讀,包括完成馬英九的歷史定位、建立習近平對台政策的領導地位、爭取諾貝爾和平獎…等等,大多以兩岸領導人各別的政治需求要來作推論及分析,雙方並沒有誰求誰的政治高低問題。如今,形勢丕變,馬英九長期低迷的民意支持度更因“馬王政爭”而跌至9%,後馬英九時期的國民黨內內鬥情形更加嚴重,國民黨政權已朝不保夕、搖搖欲墜,民進黨重返執政機會大增,此時,馬英九亟需透過“外力”或“兩岸關係”的新突破來鞏固政權或避免跛腳。因此,“馬習會”的戰略突破遂逐漸成為馬英九力挽狂瀾的最後一根稻草,而習近平則以逸代勞等待馬英九的低頭求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