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我國農產品價格調控政策或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調整。有媒體日前從農業部獲悉,針對下一步農產品價格改革方向,國家已確定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對於稻穀和小麥兩個口糧品種將繼續堅持最低收購價,而對於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彈性大、產業鏈條長、國內外市場關聯程度高的品種,將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
記者了解到,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的一般機制,我國絕大多數農產品都已經由市場供求來形成價格。政府真正對價格有所干預的措施,主要包括2004年和2006年起國家在主產區分別對稻穀、小麥兩個重點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以及2008年以來對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大宗農產品實行臨時收儲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農產品價格已經結束了上漲周期並開始大幅跌落,而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國際糧食穀物到岸徵稅以後,價格還比國內要便宜很多,比如,一斤玉米便宜接近5毛錢,一斤小麥便宜3毛5分錢,一斤大米便宜5毛多錢。”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表示,形勢更為嚴峻的是中國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例如糖在配額之外要征高達50%的關稅,但一噸進口糖的價格仍然比中國的糖便宜500元左右。
“中國加入WTO的時候,承諾了對農業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產值的8.5%,這是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府補貼(“黃箱”政策的一種)的限制,而現在我們有的產品補貼已經越過限制了。”韓俊表示,隨著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地板”抬升的擠壓作用越來越明顯,現在必須要把部分“黃箱”補貼轉為“綠箱”。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表示,這次調整有兩層含義,一是貫徹三中全會決定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好的作用。另一個就是針對當前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包括土地收益對農民仍然偏低,進口農產品價格倒掛,國內糧食庫存緊張等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