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5月22日的視頻截圖顯示,在泰國首都曼谷,泰國陸軍司令巴育(中)宣布發動軍事政變。 |
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評論員 張迎春)在經歷了長達7個月的政治危機後,5月22日,泰國人民迎來熟悉的一幕,陸軍司令巴育發動政變,宣稱軍方已從看守政府手中接管權力,這是泰國自1932年以來的第19次政變。軍事政變雖然控制住了混亂局勢,但對於沉屙已久的泰國政治危機而言卻是治標不治本,只要城鄉分裂這一痼疾仍然存在,泰國政局動蕩的隱患便難以消除。
泰國政局從去年11月陷入動蕩,總理英拉、也即前總理他信的支持者“紅衫軍”與反對派“黃衫軍”之間矛盾日益惡化,示威抗議曠日持久,死傷人數不斷攀升。就在衝突一觸即發之際,20日凌晨,泰國軍方一改中立立場,突然宣布戒嚴令,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軍事管制法。雖然巴育強調不是發動政變,但48小時之後,戒嚴還是轉成了政變,泰國重新陷入“政變-新政府-再政變”的惡性循環。
其實,泰國政局走到軍事政變這一步可以說並不令人意外。有分析稱,當前,看守政府無力阻止反對派示威抗議,而反對派也難以把看守政府趕下台,放任兩派民眾繼續對抗,只會讓泰國政治危機更加不可收拾。於是,軍事政變成了化解危機最不壞的選擇,打破僵局,不破難立。
愈演愈烈的政治危機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平衡點,現在終於以“軍人政變”的形式畫上了休止符,從短期看,至少可以讓泰國社會放鬆綳緊的神經,“喘上一口氣”。不少泰國人也是這麼認為,政變避免了局勢激化、出現流血事件,給社會帶來了安寧。還有泰國學者更把政變看作一種“解壓”方式,當政治危機不斷發酵,致使壓力加劇到瀕臨臨界點時,軍隊就會介入,排放政治壓力。
儘管軍方在幾天之內解決了“幾個月沒能解決的問題”,但從長期而言,泰國政局的死結還是沒能解開。泰國政局近年來的每一輪動蕩幾乎都與前總理他信有關,上一次政變是在2006年,就是為了推翻他信政權。政變之後,他信雖流亡國外,但是他信勢力仍然在泰國政壇上根深蒂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