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中筠 |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廣州日報報道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資中筠教授在天則經濟研究所的演講如下:
在美國社會有大大小小上萬個民間公益基金會,它們獨立於政府。政府通過稅收制度予以鼓勵,同時用相關的法律予以監督。專門做美國研究的資中筠認為美國基金會之所以如此龐大,“更重要的是思想傳統和社會價值”。
資中筠介紹,美國現代公益事業與傳統的慈善活動不同,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其目標是“治本”,美國不少基金會的口號是“向貧困的根源開戰”;二是有組織、科學地用錢,其有健全的組織架構,每筆錢的用途都會加以嚴格評估;三是“授人以漁”,不是“授人以魚”,其主要是幫助人自立以擺脫貧困,很注意避免養“懶漢”。因此,美國的基金會所開展的項目雖然林林總總,但教育和健康領域始終是最集中的關注點,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健康的體魄,就有公平的競爭機會。而從上世紀末開始,這些基金會更加側重致力於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一些大基金會與聯合國有關機構聯手合作,這也成為現代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方面。
在資中筠的觀察中,美國人普遍認為,發財是自己有能力,但發了財就應該回報社會,每個公民、包括每個企業都應該對社會有責任感。公益捐助在美國不但被看作是一項義務,而且是捐贈人的權利和精神寄托,從全社會的價值觀而言,有一種無形的壓力要人們為社會盡義務。
20世紀初,美國國內貧富兩極分化的尖銳社會矛盾催生公益慈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