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9月20日電/希臘主權債信問題愈演愈烈,已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不定時炸彈;雖然歐美等五國央行決定聯手向歐洲銀行注資,避免發生流動性問題,但根本未解決希臘債務危機,未來發展仍將繼續牽動著全球金融市場。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事件不僅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與經濟前景,它更悄然的改變全球的政經結構。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希臘債務危機從二○○九年爆發至今,可謂“烽火連三年”,雖然透過歐元區國家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緩困援助,曾得到短暫紓緩,但在赤字難以刪減、本身經濟疲弱、產業缺乏競爭力等因素下,讓希臘再度顯得搖搖欲墜。近期國債信用違約交換(CDS)不斷飆新高,市場估計希臘違約機率已達九八%。
在希臘發生債信危機的同時,其餘經濟表現較差、政府債務高的國家,包括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陸續發生問題。這些國家有的失業率高達廿%、有的糾纏在房地產泡沫中,有的則是長期的經濟不振、產業缺乏競爭力,政府與民眾競相以借貸揮霍度日。過去躲在歐元區的大架構下安逸度日,一旦出事,市場注意到其債務有違約之虞後,即面臨強大的壓力。
歐元區國家全力防止希臘違約,主要考慮點是除了擔心連鎖效應,引發更大災難外,更重要的是要維護歐元區的持續運作與完整。除希臘外的四個國家,有些已接受紓困貸款,有些則是由歐洲央行出手購買該國公債。意大利甚至向中國發出求救訊號,要求購買該國公債與投資策略性企業。
不論未來結局將如何,歐債危機勢將深刻的改變全球政經的面貌,未來發展值得大家注意。
最值得關注的是德國的躍升與歐元區未來走向。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經濟實力原本就扎實;但到歐債事件發生,德國以其強勁的經濟表現、嚴格的財政紀律,成為最有實力伸出援手的國家;但作為一個民主國家,要把國家的資金挹注給其它國家,勢必面臨國內強大的壓力,因此,德國必須對被援助的國家提出相應的條件,未來歐元區國家逐漸“德國化”的情況可能出現,德國也成為名副其實的歐陸領導國家。
畢竟,強把廿七個發展程度不同、經濟實力懸殊、各有不同社會問題的國家綁在一個匯率下,又無相應的財政統合機構,原本就困難重重。因而歐元區的改革勢在必行,否則未來危機還是會層出不窮。歐洲政界陸續提出發行歐元債券、成立歐洲財政協調小組等意見,就是希望解決此問題。但問題是歐元債券等於是要信譽較佳的德、法,幫信譽差的其它國家背書,承擔其風險,可行性低。成立歐洲財政小組,則更等於要各國放棄財政自主性,讓其它國家審核自己國家的政府預算,形同放棄主權,可行性更接近零。難逃主權框架,歐元區就改革無望。事實上許多著名評論家都認為歐元區正逐步走向解體,且終難逃解體命運。無論如何,未來歐元區的走向將牽動著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新興經濟體這次成為歐債危機的“救世主”。除了意大利向中國求援外,巴西已表示願意援助歐洲;金磚五國即將召開的財長會議,也將討論協助解決歐債問題。過去數十年,都是“落後國家扯爛汙,先進國家伸援手”,從南美各國的債務危機、墨西哥危機、亞洲金融風暴、到俄羅斯違約等,都是較落後的經濟體因管理不善出問題,最後賴先進國家及其主控的IMF等協助脫困。歐債危機是首次由新興經濟體出手援助先進國家,這代表由歐美主控的全球政經結構已悄然改變,新興經濟體實力更強、取得更多發言權。
短期來看,五大央行救市,其實只是救銀行,甫結束的歐洲財長會議也仍是議而未決,希臘危機仍無解;而且再拖延下去將更難善了。歐美經濟、債務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已拖累全球經濟;亞洲開發銀行甫公布的報告,就全面下修今明兩年各國的經濟成長率,短期內歐美問題不可能妥善解決,未來經濟風險仍高。但在動盪中,全球的政經面貌與權力結構,其實已悄然發生變化,未來觀察全球財經走勢時,角度都必須調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