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不願意面對兩岸和解路線,可能會選擇動拳頭的方式模糊焦點、迴避問題。 |
中評社台北4月28日電(記者 黃惠玟分析報導)在南京舉行的兩岸兩會第三次會談正式落幕,台灣代表團明天陸續返台,協議內容也將依法送交“立法院”審議。有第二次江陳會所簽署的4項協議遭到擱置,最後自動生效為前例,這次的協議能否經“立院”通過並不被看好,也必然又掀起朝野的對立。
兩會會談這次在南京舉行,讓民進黨沒法就近大動作抗議,比起二次江陳會在台北召開,綠營動不動就包圍議場的熱鬧景象,這次顯得平靜、順利許多。然而,會談平和氣氛正是台北政壇風雨前的寧靜,當談判代表團返台之時,正是民進黨藉抗爭表達反對立場之時。
對照上次台北會談所簽署的4項協議,當時光是在“立法院”內政、交通聯席會中,朝野立場吵吵鬧鬧兩天,好不容易在爭議聲中過關。最後,卻因為國民黨團礙於民進黨可能會在院會大動作杯葛,以技術性方式,讓4項協議不經院會通過而自動生效。民進黨當時因此痛批國民黨“喪權辱國”、黑箱作業。
對民進黨來說,在不接受台北會談協議為前提的情況下,要如何面對南京會談的協議?當院會交付委員會時,民進黨是擋或不擋?如果順利交付委員會審查,那麼要審或是不審?當回到院會要做正式決議時,民進黨要讓協議通過嗎?這些問題的答案,就端視民進黨如何面對兩會會談的定位,說直接一點,就是民進黨要如何因應藍的兩岸牌?
老實說,如果民進黨願意面對藍營的兩岸牌,好好的討論和調整自己的腳步,那倒是件好事,因為,民進黨可以好好扮演在野黨的角色,平心靜氣地提醒及監督國民黨有沒有在談判中保護台灣的權益。
最怕的是,民進黨非但不願意面對藍營的兩岸和解路線,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好選擇動拳頭的方式模糊焦點、迴避問題,那對不想讓“國會”亂象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國民黨,也只好祭出自動生效的手法,問題是,“國會”也失去了監督行政單位的力量,如此的“國會”形象會更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