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9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刊登資深媒體人張景為的文章說,果然,終於到了“吳下馬兼”要掀牌的時刻,又果然,這個看似正常合理的發展,照舊又陷入將下台的人不滿、要接手的人尷尬的困境。其實,國民黨這種不斷複製宮廷政治的老戲碼,演得越像、媒體報導得越多,受創減分的還是國民黨自己。又其實,從權力運作與歷史發展的坐標來看,吳伯雄方面的埋怨或抗拒,都註定是輸家。當然,馬英九也未必是贏家。
文章指出,吳伯雄從政以來,形象不惡、人脈與人緣也佳,尤其他在馬英九即將選“總統”,卻身陷特別費案起訴風暴,國民黨危疑震撼之際接任主席,帶領全黨打贏兩場重掌政權的關鍵大選,確實立下大功。如今人稱“伯公”的他,當年曾是最年輕的省議員與民選縣長,即使仕途早發、揮灑自如,從政以來一向幽默豁達,臨老依舊未能跳脫權力魔戒的迷惑,而如今的下台背影,更攸關他一生的名譽風格。
但姑且不論吳伯雄能當上黨主席,乃是特殊的政治機緣,台灣民主政治推演至今,事實上也難以接受一個執政黨並存兩個權力中心的怪象,更遑論其間還滋生相互掣肘、權責難分的爭議。
再就社會觀感而言,執政黨的複雜成分與運作方式,一向難獲民意青睞,這可從民調的評價中窺知,吳系人馬從黨的角度訴求同情,頂多只能爭取權力中人的理解,卻難獲大多數民意的支持。
儘管台灣民主政治已經進入政黨輪替、依循制度的階段,但國民黨在骨子裡仍無法擺脫大老政治的陰影,到現在還不能真正出現黨主席正常交接的常軌。遠者如孫、蔣“鞠躬盡瘁”死於任上,凍結“總理”、“總裁”之稱,近者如連戰的“榮譽黨主席”之銜,如果此次處理吳伯雄還要再來“榮譽黨主席”的老招,別說連戰會不滿、吳伯雄不領情,更是對黨主席一職的消遣與反諷。
整齣國民黨主席大戲,至今耗費在老戲重播的部分太多,著力於新劇推展的層面太少。馬英九重回黨主席之位,新的挑戰層出不窮,成敗難估:其一,馬雖當過在野黨主席,但“總統”兼執政黨主席大權合一,施政成敗必須一肩扛起,民意的要求也更為明確嚴格,其間再無緩衝託辭。其二,馬英九形象不同於吳伯雄,民意要求的改革標準必然提高,未來包括國民黨黨產等歷史包袱、派系利益、最難纏的“立法院”黨政關係、重大法案協調等,都直接檢驗馬英九的能力與魄力。
事實上,如果馬英九不沾鍋的個性不改,則他即使兼了黨主席也是枉然,反而多了一個必遭責難的枷鎖;但朝正面看,馬英九應該已經“準備好了”,打算真正大刀闊斧,興利除弊,否則何必違背當初不兼黨主席的宣示,只為抓大權,未能幹大事,換來討大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