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4日電/台灣中華日報今天社論說,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蔣經國曾說:“大陸淪陷,不是共產黨的成功,而是國民黨的失敗。”蔣經國乃提醒國民黨:“自己不做自己敵人,天下就沒有敵人。”
社論說,國民黨之敵在於自己,就是不團結,不團結的原因,是各有打算,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黨的利益,表面上服從,背轉身來卻“擁兵自重”,後來更嚴重到根本不聽指揮。一九四八年徐蚌會戰,是國共生死之戰,國民黨集八十多萬精銳之師,重大敗因,就是將領勾心鬥角,甚至有部隊“隔山觀虎鬥”按兵不動。
回顧這段歷史,不由令人猛然發覺,今天的國民黨,似乎還未擺脫歷史魔咒,喊“團結”的口號此起彼落,卻未真正落實在黨的意志裡,更公開批評上級,藉譁眾取寵以自雄,藉掌握樁腳以自大,即使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也如此。國民黨“立院”黨團解散了次級團體,但大小山頭依然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社論謂,譬如美牛擴大進口,國民黨籍“立委”沒有為政策護航,還和民進黨連成一氣,將政府和美國訂定的議定書推翻。美國在報告書中指出:“不理解執政黨‘國會’議員為何反對執政黨的政策。”民主政治是政黨政治,執政黨要對全民負責,國民黨是執政黨,在“國會”也是最大黨,政策竟被自己同志否決,民主政治有此“異象”,難怪美國不能理解。
國民黨在“三合一”選舉與三席“立委”補選都敗於民進黨,敗因之一,還是不團結。最顯著處,則為國民黨籍的兩位縣長,公開表態反對黨的提名人,還提出自己人選,他們豈不知自己屬意的人未必能當選,但因同屬藍營,造成分裂投票是必然結果,這種玉石俱焚的做法,又何嘗不是民主政治的“異象”?
社論稱,國民黨檢討敗選原因,其中提到“支持者缺乏熱情,低投票率”,這有數字可據,確是事實,若加以追究,政府部分政策不合民意,“馬總統”作為與人民的期待有落差,都是原因。但人民看到國民黨不團結,擁有四分之三席次的黨籍“立委”一盤散沙,失望、憤怒而對投票意興闌珊,不也是重要原因?
民進黨增加一位地方首長,增加三席“立委”,論實力仍在國民黨之後。以增加三席“立委”為例,不過達到總席次的四分之一,民進黨揚言“贏得政權”,恐怕言之過早。惟從兩次選舉可以發現,民進黨得票率並未顯著上升,而是國民黨得票率太低。因此,不是民進黨的成功,而是國民黨的失敗。
然而,國民黨若不警惕,現有的優勢,不無可能逐漸失去。接下來,二月二十七日的四席“立委”補選和年底的五都選舉,如果國民黨能團結起來,政府為民謀利大有作為,相信對國民黨失去熱情的人會重燃希望之火,支持國民黨。
國民黨接受失敗的教訓,奮發圖強的第一步,是從團結內部做起。“馬總統”更需放大格局,將團結意涵廣義視為對藍營選民的認同。安內而後攘外,先解決內部矛盾,再去解決外部矛盾,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