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4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24日社評說,自從五都選舉之後,接下來就是明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內的諸位實力人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社會各界普遍認為,國民黨執政之後,改善兩岸關係,為兩岸和平與繁榮開創了新時代。因此,民進黨如果要挑戰國民黨,必然要提出一個新的中國論述。過去這一段時間,謝長廷先提出所謂的“憲法共識”,接下來蘇貞昌又提出“台灣共識”。面對黨內競爭者紛紛提出的中國論述,蔡英文難免有壓力,於是藉民進黨智庫成立的機會,提出她個人的中國論述。
根據媒體報導,蔡主席的論述有幾個重點:(一)以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二)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三)不陷於歷史框架,不能被政治前提壓縮處理兩岸問題的空間;(四)應該以國際多邊體系,做為與中國互動的架構。
蔡主席的這些說法,與其說是論述,不如說是一些主觀的願望或想法。所謂的論述,應該有事實、有架構、有定位、有策略,而且不逃避問題,但在蔡主席的論述中,不敢說付之闕如,分量卻不足以支撐所謂的論述。
社評說,蔡主席認為要以台灣認同出發,以台灣價值為核心,在她心中好像“中華民國”完全不存在似的。要談中國論述,不能不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個問題,更不能忘了“中華民國”今年剛好是“建國”一百年。這個歷史事實,不是要不要陷進去的問題,而是要如何去"論述"的問題。
社評說,蔡主席說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點與國民黨有很大的區別。蔡主席是先假定兩岸已經有“和”了,然後來談“同”的問題,而國民黨認為“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必須兩岸找到了共同的基礎並且擱置爭議之後才有可能“和”,而有了“和”之後,才能談合作、談繁榮。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係非常緊張,當時陳水扁搞公投綁大選,中共祭出反分裂法,彼此互不信任,焉有“和”可言!如果做不到“和”,又如何去談“同不同”的問題?
蔡主席認為台灣應該以國際多邊體系,做為與中國互動的架構,而不能只從雙邊貿易著手。蔡主席這席話,完全是主觀願望。事實上,國民黨是雙管齊下,既推動兩岸經貿關係,也強化與區域經濟的聯結。同樣的,蔡主席有什麼策略可以達到她的目標呢?只提出一些想法或願望,而沒有策略與做法,怎麼稱得上是論述呢?
社評說,我們認為,民進黨的中國論述不能迴避九二共識的議題。現在的兩岸關係是建立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而不論謝長廷、蘇貞昌、與蔡英文,都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不想被所謂的政治前提壓縮處理兩岸問題的空間,因此他們的論述必須要提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否則都是囈語、空談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