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19日電/台灣空大法律課程教師朱言貴今天在聯合報發表文章說,雖然宋楚瑜與馬英九間的會面,變成相見不如不見的結局。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國親合已成為大勢所趨,根本不隨宋楚瑜意志為轉移。
從近年來選舉結果,已足以看出來,兩黨政治的逐步形成。在“一對一”的選舉當中,中、小型政黨根本礙難勝出,選民基於棄保的心理,只得有所割愛,於是較為小型的政黨,便淪為政黨競爭下的犧牲品。
縱使國親不合作,這樣的情況,也無法維持太久。一方面“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面對政黨對決的情況,能夠勝選的候選人,每每必須掌握過半數的選票,此點小型的政黨難以勝任;另一方面選民亦不願意浪費手中之選票,遂使小黨更難出頭。
尤其藍綠意識形態壁壘分明,進一步促成兩黨政治早日實現。此種以統獨意識形態作為分野的政黨政治,確實有所偏頗,實在不足為訓,可是對小型政黨之殺傷力,過於驚人。二千年“總統”大選擦身而過後,宋楚瑜因為群眾的擁戴,而成立了親民黨,現在竟因群眾的轉向,親民黨發展有其侷限。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親民黨成也群眾的支持其成立,而遺憾的是敗也群眾的不樂見國親分裂。所謂形勢比人強,此點不是黨主席得一槌定音。嚴格來說,國親之間合作與否,純粹屬於一種儀式性典禮罷了,至於泛藍陣營的群眾們,早已是心有所屬,根本不在乎國親之間的合作,是否能夠成功。
馬宋會確實“歹戲拖棚”,實際上乏人預期開得成。儘管如此,棄保效應還是會在藍營內部展開,馬宋會實在沒有那麼重要。
維持兩岸的和諧關係,係台灣未來發展之所繫,國親兩黨領導人應充分自覺:毋庸計較個人利害,而須設法讓兩岸的和諧機制,達到可長可久目標,斯為問題關鍵所在。馬、宋個人恩怨,放置在兩岸和平願景之前,顯得微不足道,何必為此雙方鬧得不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