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28日電/C咖說風波無法止息,也再次模糊了兩岸四次江陳會的成果。兩岸特殊的關係,讓兩岸談判的開展,需要“以會養會”,以每次會談的過程與成效,逐步建立人民對談判的信任。相較於當前兩岸有太多議題急須商談解決,能否宴請陳雲林的爭議,真的只是藍營茶壺內風暴,此事宜到此為止,否則將造成大老們、馬政府、與人民的三輸遺憾。
聯合晚報報道,兩岸關係從民進黨執政的高度緊繃,發展到現在的交流密切,藍營大老們的確有貢獻,但兩岸和解及後續交流秩序的建立,絕非僅靠數人之力可以達成;以破局的租稅協議為例,雙方為稅由誰收談不攏,顯示兩岸已進入必須錙銖必較的利益談判,就要展開的ECFA談判更涉及兩岸產業的競合,這樣的過程必須由專家主導求取台灣的最大利益,非靠兩岸政黨私誼可以處理。
若著眼更遠的未來,兩岸一旦進入政治談判,以現階段兩岸連互不否認都無法做到,及雙方都必須對內交待的壓力,兩岸交鋒將進入實質的“主權”攻防,其中的歧見爭議更非政黨交流足以化解。
馬英九兼任黨主席後,國共論壇已正名為兩岸論壇,歡迎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各界人士參與,顯示馬政府希望兩岸協商回到制度性的常軌,以化解各方對談判可能有黑箱作業利益交換的疑慮,但這不代表政黨在兩岸交流上無法發揮力量。
站在都是為台灣人民好的立場,兩岸工作政府和政黨可以並併存,但角色定位應清楚,談判的議程及過程由政府主導,政黨可以從旁輔佐,尤其藍營大老與對岸有相當交情,有助於讓對岸更了解台灣民情,這樣的二軌交流各方都能接受,也不至於影響談判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大陸也應正視台灣民情的轉變。民進黨執政時,一意孤行挑釁兩岸關係,民眾因此樂見國共平台發揮緩和兩岸功能,但國民黨重新執政,雖然大陸仍為以黨領政,但台灣人民更強調黨政必須有所分際。
因此在兩岸交流上,大陸應了解要爭取台灣人民的支持,關鍵在大陸真的對台灣釋出什麼善意,例如,在愈來愈多國家對台灣免簽證時,大陸願不願意放棄港簽台胞證收入?願不願意真正保證中小型台商的投資安全?願不願意讓台灣經濟有永續生存的空間,或有更多的國際參與?要知道,想真的獲得台灣民心,大陸絕不能只讓陳雲林到台灣廟宇拜一拜,或只想靠和藍營大老和台資大企業老闆的交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