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對中國戰略策略的靈活統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中評社北京3月31日電(評論員 劉飛濤)上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東歐發生劇變,冷戰塑造的美蘇兩級對峙格局瓦解,世界進入美國“一超獨霸”的後冷戰時代。新世紀以來,由“9.11事件”引發,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兩場至今仍難以收場的戰爭,美國遂行霸權的執行能力大大下降。2008年秋,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大規模的金融風暴,美國軟硬實力遭受進一步打擊,霸權地位進一步下降,世界政治開始擺脫後冷戰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極世界前進。
國際格局的顯著變動及國際政治新趨勢的醞釀與發展,正在對世界各國尤其是世界大國的國際政治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中國作為崛起中大國,既是國際格局的有力塑造者,同時也深受國際格局與潮流變動的種種影響,因而面臨著戰略性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國際和平的大趨勢更加明朗,中國戰略機遇期可能進一步延長。美國一超地位下降,多強力量重新排序;大國關係調整,協調與合作成為主流;全球化的西方化因素減弱,世界政治的多元化態勢加強;非傳統安全因素上升,國際政治的核心議程正在轉變。這一系列變化因素的表明,後危機時代國際政治的均衡性和民主化趨勢進一步加強,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在下降,只要中國的戰略抉擇得當,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有望進一步延長。
不過,中國戰略抉擇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的複雜性並沒有降低。冷戰時期的兩級對峙格局使世界各國進行戰略抉擇的外部條件相對簡化;後冷戰時代一超多強的顯著格局,則使得對外戰略抉擇的重點相對突出。然而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格局相對走向均衡,不同的國家隨著其自身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升降,國際政治心理、角色定位、利益訴求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大國互動的均衡性在增加,但複雜性同樣增加,許多國家間雙邊的矛盾與摩擦較少,但多邊問題上的立場可能差異,有的國家間多邊問題一致性較多,但在雙邊問題上又摩擦不斷。國際社會中既有傳統的同盟關係、戰略夥伴關係、功能性夥伴關係,也有朋友、敵人、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等多種識別身份,大國關係的平衡變得更加微妙複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