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劉憶如專訪:解決中國磁吸效應 門要開更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2 15:23:31  


  中評社台北6月2日電/主張自由開放,市場機制的台灣“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認為兩岸正常往來,才能解決中國這個大經濟體的磁吸效應及台灣傾中現象,台灣未來要靠人文及創意等軟實力增強競爭力。以下為聯合晚報專訪相關內容:

  問:台灣要走向國際,藉由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連結國際社會,但此作法卻被在野黨批評為過度“傾中”,甚至要台灣分散風險、減低對中國的依賴,妳的看法如何?

  劉:就經濟來講,我覺得有必要分散市場,不要過度依賴單一國家是重要的原則。但台灣真的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嗎?這點可能需要再釐清,其實台灣以前不准對岸大陸來,所以只有台商過去大陸投資,沒有資金過來台灣,所以對中國大陸出口淨投資比重非常高,但兩岸若有來有往,就會減低依賴。

  兩岸要朝向經貿有來有往的正常方向發展時,自然就會解決一部分過度集中的現象。所謂的“傾中”,就是因為過去只傾向一邊,這樣說的話以前反而更傾中,現在是把傾斜的力量導正回來。

  政府立場是不希望對某個國家過度集中,但也不能違背市場原則要求企業要去別的地方,所以 政府的角色就是讓台商去別的地方投資的路,保持管道暢通、信息流通,讓風險和優勢都提供給民間企業參考。

  問:但中國屬大經濟體,台灣是小經濟體,外商很多都到中國設廠,很多一流人才也都外流,產生“磁吸效應”與“中國威脅論”,政府應如何拿捏開放政策? 

  開放應是雙贏 但要顧慮速度 

  劉:磁吸效應和傾中論一樣,因為自己設了很多限制後才發生的。未來要看我們能夠對大陸鬆綁的程度與速度。從貿易角度來看開放應是雙贏的,沒有哪個國家會因為中國而被全盤被吸走,事實上是互利的,鄰近國家大家一起成長。

  磁吸效應的解決方式就是要將門開的更大,讓正常貿易有進有出,但進來的部分要循序漸進,要顧慮過來的速度,不管是觀光客或投資都是,也有些產業並不適合開放,這些都是行政團隊要去考慮的。

  我們可以期待國際上對台灣與大陸的經貿正常,外資也會對我們比較有興趣。我觀察以前很多觀光飯店lobby都是外國人在和台灣人在談生意,但過去十年來就比較少外國人。

  台灣過去焦點太多關注在政治上面,這也是正常化的一種。5、6年前我就感覺,到大陸不管跟誰交談,上至政府官員,到當地學生、計程車司機或餐廳服務人員,大家對經濟數字都琅琅上口,誤以為他們都是經濟出身,但在台灣大家的餐桌上則都是在談政治。

  那時我有很深的感觸,一個社會的關注在哪裡,力量就會在哪裡。當所有人在談如何讓我的生意更好、如何讓經濟更好,社會力量都會在那,但當我們這邊對這些問題都沒有興趣在討論時,大家要怎麼去改善呢?

  WTO秘書長拉米 (Pascal Lamy)曾說,“中國加入WTO後,整個亞洲和中國之間的競賽不是比誰的關稅降的多,而是誰能夠融入國際制度和規範越好,誰就贏。” 

  中國需進口的 是台灣的軟實力 

  很多東西都是MADE IN CHINA是因製造成本低,但一個國家不可能只出口不進口,比較經濟利益下,中國沒有的、需要進口的就是比較人文的東西,例如教育、禮貌等軟實力。

  例如陸生來台就是一種,台灣教育價廉物美,素質又高,為何人家很想買,我們卻不賣。又例如現在全球對華文十分重視,我們可以想如何把這個變成國際上的產品,然後在台灣賣,更能直接帶動就業,台灣人力薪資都物美價廉,是台灣優勢。

  問:妳認為台灣人不要太小看自己,台灣人才還有什麼軟實力?

  答:除了科技和研發,台灣人才素質高,是水準的問題,例如大陸人來台灣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我們有什麼建築,是一件小事讓他們驚訝,就是等電梯的時候,一定是先讓人出來再進去,而且是全台灣都這樣做。這樣水準的同質性是很高的,也不是三兩天、勉強可做的。

  很多外國人都很喜歡住在台灣,我曾和住了兩三年的外國人談台灣,他們僅簡單講五個字:“台灣真好住”,人文是有價值的,尤其我們和大陸是同文同種,這部分就更凸顯。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