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3日電/最近,台灣豪宅法拍創新紀錄的新聞非常刺眼,房價問題掀起小市民心頭之痛,也成了責備政府無能的標靶之一。乘著五都選舉結果的熱帶氣旋,升起了另一個新話題:馬政府自詡拚經濟的成績亮麗,為什麼老百姓卻“無感復甦”,甚至將不滿反映到選票之中?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關於景氣復甦,客觀數據和庶民感受的確兩極化。股市和房市飆升,ECFA和陸客來台使某些產業大幅受惠,頂級消費從豪宅到名車到珠寶都業績長紅;這些都是搶眼的欣欣向榮,媒體密集報導也放大了這些現象的強度。但另方面,縱然失業率略降,改善幅度卻很有限;實質薪資水準多年來死水一潭,在通膨趨勢中尤其增添痛苦;中產階級“向下沈淪”速度驚人,政府一再誇口的“經濟成長能縮小貧富差距”,讓專家斥為沒常識,聽在庶民耳中更覺諷刺。
馬政府拚經濟,其實有得有失。大幅調降營所稅和遺產稅等措施,嘉惠於某些產業和鮭魚回流,但也有刺激金錢投機遊戲的後遺症,政府稅制上的不公平更成了結構性幫兇。這些本來也屬“把餅做大”過程裡的副作用,需要時間來調整分配問題。但令老百姓感受不佳的是:從吳敦義上台就主打“庶民牌”,民怨排行榜、打房查稅、豪宅稅奢侈稅等口號鑼鼓喧天,實際抑富濟貧的措施卻很難見效,甚至不時讓人嗅出游移妥協的痕跡。
馬政府不能說沒做事,但討好民意心切,想要面面俱到,反而不敢把對的事做徹底。如果真要打房,為何不決心改革土地稅制?如果真要司法改革,為何對司法問題只能“潔身自好”欲言又止?如果真要節能減碳,為何對環保和開發案衝突不能明確立下政策方向?如果真要12年國教,為何對高中職學費補貼政策不能大刀闊斧?
五都選舉投票之前,曾有報導指出馬英九的民間友人建言,政府做事要有優先順序,“不可能一口氣普渡眾生”,反馬的人反正什麼都反對,馬英九不如拿出魄力放手去做,免得兩頭落空。選舉結果及當前社會感受,正是馬政府的一面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