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巴拉克在苦苦抗爭l8天後,最終黯然離職。 |
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評論員 田文林)突尼斯“茉莉花革命”衝擊波不斷擴散,將整個阿拉伯世界攪得沸反盈天,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苦苦抗爭l8天後,最終黯然離職。也門總統薩利赫,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雖在苦苦支撐,但形勢岌岌可危。連一向穩定的巴林也出現抗議活動。中東正在發生幾十年未有之大變化。阿拉伯現行統治模式維繫多年,現在卻面臨全方位、深層次衝擊,甚至一夜變色,其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值得反思。
而“親西方,遠民眾”無疑是突尼斯、埃及等國當權者丟掉政權的重要原因。在阿拉伯國家外交棋盤中,“政府、民眾、洋人”三大因素如何組合,直接決定政權穩定性。相較而言,政府與民眾結合所產生的政治能量,遠大於政府與西方交好帶來的好處。而最近政權垮台的埃及最為典型。上世紀50—60年代,埃及納賽爾等領導人外交上奉行“群眾路線”,依托本國民眾和阿拉伯兄弟,回收蘇伊士運河,堅決反對以色列,並英勇抵抗英、法、以三國聯合軍事入侵;國際上堅持不結盟和反帝政策,使其被公認為阿拉伯世界領袖,埃及國家影響力達到峰值。納賽爾去世時,埃及民眾舉國悲痛,證明納賽爾政權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
但薩達特上台後,熱衷“精英路線”,注重交好美國和西方,而無視阿拉伯民眾強烈的反美、反以情緒。如1979年埃及單獨與以色列媾和,雖收回西奈半島,但與民眾普遍要求反以情緒相悖,使朝野問離心傾向增大;在地區內,遭到阿拉伯國家集體孤立,埃及依托阿拉伯世界生存的傳統地緣政治格局被根本改變;國際上由親蘇轉向親美,而美為其提供有附加條件的援助,使埃及獨立性逐漸被侵蝕,日漸淪為美國附庸;在國內,薩達特側重依靠和維護少數精英利益,導致權貴巧取豪奪,貧富差距同趨拉大。薩達特l981年遇刺身亡後,本國民眾對其葬禮反應冷清,這與當年納賽爾去世時萬人送喪場面,形成鮮明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