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打造兩岸和平 為人民謀福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9 08:18:44  


  中評社台北10月19日電/馬英九在“黃金十年,國家願景”記者會上,提出在未來十年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從現在看,十年似乎很遙遠,但為兩岸打造一個穩固的和平環境、締造共存共榮的基礎,是一項非常巨大艱難的工程,基於對“國家”前途和人民福祉的責任感,的確應該開始慎重思考並持續經營。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馬英九在提出和平協議的同時,也設下了“民意高度支持、‘國家’確實需要、‘國會’監督”等三項前提。這三項前提,都是一個民主國家必然存在的政策制約機制,台灣既然已是民主“國家”,任何政策都要取得民意的背書及接受“國會”監督,這點毋庸置疑。馬英九同時表示,政府對兩岸和平協議會“循序漸進、審慎斟酌”,不會為簽而簽,也沒有時間表,更不是目前最優先的項目。不過既然提出來,實質上等於把兩岸路線和“總統”大選明確地綁在一起,要選民在兩岸朝和平協議方向前進或兩岸和戰未卜之間作個選擇。 

  若問民意,台灣民眾絕大多數支持兩岸和平交流,但談到和對岸簽協議,可能仍有不少人對中國缺乏信任,而和平協議涉及“國家安全”,尤其必須建立在互信之上。馬英九願意在大選前明白提出這個願景,是需要相當勇氣的,因為綠營可能會提出“賣台”的質疑。但馬英九卻相信,一個由民主機制產生的政府,無論其領導人的省籍背景,都沒有理由、也不應該再被扣上這樣的帽子。對台灣社會跨越省籍情結的進程而言,這將是一次考驗。 

  歷史前往邁進,社會也不斷演變進化,兩岸皆然。兩岸要簽署和平協議,必須克服許多障礙,包括目標為何、對彼此“主權”地位的認知、軍方是否願意放棄訴諸武力、談判的形式等等。表面上看來,台灣要的是和平,中國要的是統一,但其實更深遠來說,兩岸要的應該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共同發展環境,讓彼此的子孫都能在安和樂利中成長,從而為整個民族開創更充滿活力的進步文明社會。 

  因此,一個和平協議,不應該只是利益的交換乃至爾虞我詐的角力,而是雙方對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共同承諾,如果還要繼續搞鬥智拚角力,那就根本沒有簽署的基本條件了。最重要的,與其說是簽署和平協議,不如說是締造一個可以簽署和平協議的兩岸環境。難就難在經營出這樣的一個良性環境,一旦達成,不要說和平協議水到渠成,即使沒有協議,和平也已經獲致了實質的存在。 

  那樣的一天會不會來臨呢?這不應該是個問題,而應該是一個目標:我們要如何創造出那一天。把這樣重要的“國家”未來課題拋給未知,消極坐待情勢演變,是不對、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 

  如果以現在的兩岸態勢來思考,也許覺得難如登天,但看看現在兩岸社會發展的狀況,以及中國大陸面對的開放風潮,十年之內,無論在各自內部及彼此交流上,都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馬英九表示,在未來的十年當中,政府要繼續鞏固“中華民國”的“主權”,壯大台灣的實力,引領兩岸的關係良性發展,建構台海長期和平穩定。“雙方互不承認主權,但互不否認治權”,希望循序推動兩岸互設辦事的機構。並且要發揚台灣核心價值,就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不論是兩岸當局的互動或是人民的互動,都希望這些核心價值能逐漸變成雙方的共識。 

  的確,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將有助於兩岸持續的蓬勃交流;而隨著交流,台灣作為中華民族另一種發展模式與生活方式,可以對中國民眾帶來新的想像。比軍力,台灣也許贏不了中國;但比起人的價值所得到的尊重,台灣確實有值得驕傲的地方。兩岸和平交流的時間愈長,台灣就愈有機會看見中國社會出現良性進化,這不只是給台灣機會,更是給中國、給整個民族機會。 

  說到底,對人民福祉有利,才是兩岸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和平互利,放下政治對立,回歸人民利益,以兩岸的智慧與勇氣,共同創造和平繁榮的未來,是兩岸都需要開始積極思考的課題。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