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熱鬧非凡的“亞信”上海峰會結束了,結合峰會展開的各種雙邊訪問和會晤安排也陸續完成。峰會將多邊會議與雙邊訪問相結合,安全論壇與發展機制相結合,經濟外交與文明對話相結合,書寫了新時期“複合型外交”的典範,以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中國網報道說,盤點2014年首個大規模“主場外交”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對中國對外戰略的信心。
一是推升了“亞洲人的亞洲”意識,提高了亞洲安全互信與合作的水平,勾勒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亞洲國家自己主導亞洲安全事務的藍圖,為長期鬆散的亞洲傳統安全架構注入了改變和凝聚因素,有力牽制了強化冷戰式軍事同盟體系的逆流。
二是提升了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了中俄全面能源合作夥伴關係,以兩個大國的事實靠攏回應了美國一東一西針對俄中同步進行的地緣戰略傾軋和核心利益挑釁,有力抗衡了一超打壓多強重建單極格局的圖謀。
三是推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讓現實之光照進“一路一帶”戰略構想,促進了亞歐大陸安全與發展相得益彰、亞歐國家合作共贏的格局。
四是增強了與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各個方向支點國家的關係,完善了中國周邊外交和“西進戰略”的總體部署。
看到這些極富戰略意涵的舉動,沒有人會不相信中央正在積極博奕、主動布子,下一盤大棋,修築戰略縱深。這是中國在新時期立足亞洲、緊扣地緣政治現實、適應自身實力增長作出的選擇,也是中國對東部海上戰略安全壓力不斷增高的回應。
“亞信”上海峰會可能成為一道分水嶺,標誌著中國對外戰略的風格和內容都在發生自鄧小平提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原則以來最重要的一次轉變。這一轉變是中國順勢作出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國和周邊個別國家逼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