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常務副社長兼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中評社執行董事長兼社長郭偉峰與浙江省長李強合影。(中評社 林艷攝) |
如果我有機會再次去台灣訪問,重點想交流和瞭解的還是這些問題。
一是農業現代化。上世紀90年代末,浙江就提出要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近年來,我們把高效生態農業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但是,總體上來看,浙江農業的現代化水準還不高,實現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台灣農業以精緻農業為特點,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好經驗。其實,浙江與台灣發展農業的自然稟賦很相近。浙江全省耕地約3000萬畝,農業勞動力約500萬,勞均耕地約6畝;台灣耕地約1200多萬畝,農業勞動力50多萬人,勞均耕地20多畝,規模經營水準比較高。在農業區域佈局方面,台灣十分注重主導產業的培育,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大力發展果蔬業和花卉業,積極推進畜禽水產業的集約化經營。在農業技術方面,台灣注重良種和良法的研究推廣,大力發展和利用各種小型農業機械,農業技術水準比較高。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台灣注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運輸、金融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同時,台灣大力發展現代休閒農業,注重休閒農場的特色化、體驗化、生態化。我覺得,台灣的農業管理經驗非常值得浙江學習,是可以複製的。自從上次去過台灣後,我也一直在想,浙江農業要怎麼樣才能更好的借鑒台灣的經驗。
二是提升工業化。去年,浙江省工業增加值約2700億美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5%。但是,產業結構的低端化、勞動力結構的低端化、資源要素利用的低效率等問題比較突出,傳統產業產值占了工業產值的70%以上,遠遠沒有完成工業化。所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是浙江十分緊迫的任務,非常需要向台灣學習。
台灣工業總量比浙江小(約1500億美元),但結構層次比較高,特別是以電子產品為主的新興經濟突飛猛進。首先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高,資訊電子、精密機械等產業占比超過40%。其次是外向程度比較高,出口額與總產值比例超過50%。第三是人均附加值比較高。特別是台灣工業研究院和新竹科技園的建設發展,為台灣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推動了通訊、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些都值得浙江學習借鑒,我很想去走一走、看一看。
三是加快城市化。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城市化進程很快。2013年浙江城市化率達到64%,比2000年提高1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但我們也看到,浙江的城市化,一方面還面臨提質提量的艱巨任務,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開始顯現。如何加快推進城市化,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台灣城市化率約為85%左右,以都市區(台灣稱之為大都會區)為主要形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好經驗。上世紀90年代,台灣把重點放在都市區的建設上,推動中小城市與大城市一體化發展,形成了五大都市區。本世紀初,台灣開始建設連接五大都市區的高速鐵路,通過高速鐵路的連接,形成了都市連綿區。應該說,這種城市化的形態也是浙江的發展目標。目前,浙江正在加快推進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也是浙江的“經濟發動機”。我覺得,台灣大都會的建設很有成效,交通也以大都市區為主向周邊輻射,十分便利,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