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和鋼刀王吳增棟合影(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金門10月19日電(記者 郭至君)說起金門,很多人都第一時間想到了聞名遐邇的金門菜刀,很多遊客也都願意在來金門旅遊之時買上一把刻上字帶回家做紀念。“金合利制刀廠”是金門炮彈菜刀的研發者之一,老闆吳增棟更是有金門砲彈鋼刀王之稱。到現在,“金合利制刀廠”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其成品不僅享譽全台,還一步步邁向國際的舞台。
吳增棟向中評社記者回憶說,早期金門人多為務農,鋼鐵原料又不多,打鐵店以打制農具為主。日本佔領台灣末期,物資更為短缺,其父吳朝熙試著以盟軍轟炸遺留的炮彈殼鍛造刀具,沒想到打出來的刀竟是出奇的鋒利。1958年的 “八二三炮戰”後,金門地區廢炮彈殼暴增,吳家遂大規模鍛制廚房菜刀,打響了“金門菜刀”的鐵招牌。
“製造炮彈的鋼鐵品質極佳,以之打制出來的菜刀也特別鋒利、耐用,剛中帶韌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變形。早年到金門當兵的台灣青年,返鄉時一定帶上幾把作為紀念,金門炮彈菜刀因此聞名全台,只要掛上‘金門’二字,幾乎就是菜刀品質的保證。在金合利以炮彈制刀後,開始大規模收購炮彈,金門居民都知道撿到炮彈可以拿來賣。最早一顆炮彈收購價是二十台幣。一枚炮彈可以鑄造四十至六十把菜刀,而金門近百萬枚的炮彈還可讓制刀業做個幾十年而無匱乏之虞。”他向記者介紹說。
在中評社記者問到一般打造一把刀需要多少時間的時候,吳老闆笑稱,不同刀種花費的時間不一樣,“我每天白天都在打刀,甚至到晚上做夢都在想著要怎麼樣製刀。”其敬業精神令人欽佩。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去年也曾參觀馳名中外的金門砲彈鋼刀,“金合利鋼刀”店老闆吳增棟現場打造一把“勇士刀”贈與張志軍。張志軍表示,中華民族可說經歷太多戰亂,盼兩岸能夠“化幹戈為玉帛”用親情、鄉情、友情化解心結,邁向共同的美好未來。中評社記者此次來訪金門,也看到了吳老闆化腐朽為神奇的手藝,見證了整個“勇士刀”誕生的過程。
那麼,就跟隨我們的鏡頭來看一看,究竟這象徵和平的刀是如何煉成的吧!
由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調,金門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邀請,中評社訪問團於10月17日至20日訪問金門縣,拜會金門縣長陳福海,舉辨論壇,並尋訪當地民俗風土人情及當地知名企業,金門高粱酒公司、金門官窯廠等。此次走親由“行政院”顧問、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 、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執行長陳雅婷陪同,走親團總指揮為金門縣政府縣政顧問柯芷吟、總調度為台灣藝術公司管理部總監丁肇茨。中評社訪問團成員包括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暨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中評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副總編輯羅祥喜、中評社高級編輯毛木娣、中評社編輯顧問王和平、中評社中國新聞中心採訪主任林艷、中評社國際新聞部主任郭至君、中評社記者秦正陽、台灣中評社高雄特派員高易伸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