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韓媒稱,4月20日是穀雨節氣,雖然韓國南部等地區普遍為陰雨天氣,但韓國的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依然是“差”水平。韓國市民失望地表示,“即使雨過天晴之後也很難看到藍天”。
據韓國《中央日報》4月21日報道,據韓國國立環境科學院空氣質量統合預報中心稱,今年1-3月,細顆粒物平均濃度達到近三年來的最差值。上個月,韓國環境部發表分析報告稱,國內可吸入顆粒物的“國外影響”最大達到86%,實際上將中國指定為“罪魁禍首”。之前,韓國環境部一直表示,來自中國的可吸入顆粒物的影響平時為30-50%,在濃度高非常嚴重時為60-80%。
問題在於,韓國並沒有充分的理由將責任歸咎於中國。韓國亞洲大學預防醫學系教授兼環境運動聯合代表張栽然表示,“韓國政府聲稱原因在於中國的依據只有‘刮西風時,濃度會逐漸上升’。若以此為由向中國提出抗議,這簡直就是在國際上丟臉”。韓中兩國2014年簽訂《關於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並進行共同研究,但也僅限於確認中國國內的可吸入顆粒物情況。
韓國環境部還未公開研究成果。若想要掌握中國的可吸入顆粒物如何抵達韓國,就需要各種數據。例如,中國工廠的位置、汽車燃料、尾氣和小型餐館的污染排放系數等數據。中國國內的學者已從數十年前開始研究中國全境的可吸入顆粒物擴散程度並正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但韓國學界的研究卻尚未達到這一水平。而且韓國從未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過韓國出現可吸入顆粒物的原因的相關研究成果。
最近,韓國環境財團代表崔冽(65歲)等七人對韓國和中國政府提起了可吸入顆粒物損害賠償訴訟。對此,中國網友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表示,“韓國聲稱本國的大氣污染是因為中國,這種說法真荒唐。”專家表示,若沒有可證明中國責任的具體資料或研究成果,即使提起訴訟,未來也不會有什麼幫助。
韓國國際環境法專家、亞洲大學法學專業研究生院教授蘇秉天表示,“現在我們沒有資料來證明來自中國的可吸入顆粒物程度以及國民健康因此受損到什麼程度,因此不便進行法律應對”。而
且韓國首爾市立大學大氣環境工程系教授金信道也表示,“韓國政府曾發布稱可吸入顆粒物的85%來自汽車尾氣,今年稱是因為中國”。他還接著主張稱,“污染原因不明確,但遭受損失是事實,因此要從實際上進行處理。若韓國政府無法順利進行分析,那麼就要向國內學者們透明公開原始數據,一起商討解決方案”。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