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天下的午門(中評社 郭至君攝) |
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 郭至君)北京中軸線的正中央,一座古時宮殿,現時博物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矚目和喜愛,沒錯,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到2020年,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建成已整整600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年份,故宮博物院在午門舉辦了“丹宸永固”特展。丹者為紅,宸者乃深,丹宸是指紅牆黃瓦的深宮大殿,永固則有永續長存的好寓意。這個特展吸引了中外眾多遊客前去參觀,中評社記者也在其中,發現了不少獨特之處。
整個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西雁翅樓展廳“宮城一體”主題,展示的就是這座巍峨的皇家宮殿是如何展開藍圖的。這一單元共分為三個時間節點,一是1405年“朱棣營北京”,拉開了紫禁城的序幕。通過建築構件和圖示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是如何營造紫禁城的。二是1420年紫禁城建成。此單元通過宮城圖和古畫,展示出紫禁城的延續和修繕變化。三是1535年“欽安殿奉道”,即明朝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1535年在紫禁城北面建成欽安殿,以供奉玄天上帝。
第二單元位於午門正樓展廳,主題為“有容乃大”,展示的是清朝紫禁城內建築變遷。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並沿用明代宮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歷時268年。這期間,清代的十位皇帝為滿足理政、寢居、宗教等活動的需求,在不改變總體布局的基礎上,重修或重建,形成了今天紫禁城的格局。第二單元通過8個時間節點“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清代各個時期紫禁城建築格局與風格的變化,從中也可看出清廷的工程繁簡一直與其政治、經濟緊密依存,也歷經了從融合穩定到繁榮鼎盛,再到衰落頽敗這一過程。
第三單元主題為“生生不息”,展廳位於東雁翅樓。通過“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肈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點,講述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後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築測繪等事件。大量的老照片影像、史料檔案以及實物展品,呈現了故宮博物院自成立以來各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發展過程。
其中神武門唐卡、養心殿符板及五供、符望閣南間描金銀漆紗等文物都是首次展出,還有皇后大婚時戴的鳳冠、明黃色緞綉藤蘿紋夾襯衣和皇帝每逢新春佳節飲酒題詞的杯盞,都可謂是讓看展的觀眾們大飽眼福。
紫禁城先後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裡居住,而600歲的故宮經過歲月的起伏,依然傲立在北京城的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