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論壇現場(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記者 張爽 海涵)博鰲亞洲論壇自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雙循環的中國新發展格局”分論壇上致辭,他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適應新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審時度勢的一種主動決策。要深刻理解新發展格局,需要認真消化和把握好五個關鍵詞:擴大內需;暢通循環;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深化改革。
曾培炎表示,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是分階段推進,發展模式也是與時俱進的,中國改革開放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深度的參與了國際分工,有一段時間形成了以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兩次衝擊,中國擴大內需使得我們有效應對了外國風險。近幾年來我們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著改善了供求關係,中國經濟總量已經突破100萬億人民幣,已經擁有14億人口和10億多的中等收入人群,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大市場。
曾培炎說,“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往以要素投入為主導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不能夠提供持續增長的動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底層邏輯必須轉向以依靠創新和改革為主來提高全要素的生產力,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外部國際環境來看,2008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潮流日益突出,出口導向、外需拉動增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技術上的封殺等因素,國際經濟現在循環動能明顯減弱。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來講,給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可以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適應新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選擇,是審時度勢的一種主動決策。
曾培炎認為,要深刻理解新發展格局,有下面五個關鍵詞,我們要認真消化和把握好:第一個是擴大內需。大國的經濟優勢,內需是主導,而且內部可循環,中國將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結構改革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第二個是暢通循環,暢通不是簡單的物流暢通,而是在生產要素、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社會生產的全過程均衡高效循環的流轉,要消除瓶頸的制約,構建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有效提高經濟生產的效率。當然了,在暢通國內循環的同時,產業國際大循環也是不可或缺的,兩個循環是互聯互補的,也是相互促進的;第三個是科技創新,中國將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努力克服一些重要領域卡脖子問題,突破一些產業的瓶頸,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在這方面我想強調一句,科技成果應該造福全人類,而不應該成為限制、遏制其他國家發展的手段;第四個是綠色發展,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做出的莊嚴承諾,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將在中國社會發生廣泛而系統的變化,無論是產業、技術、投資還是消費、結構、發展方式都將深度結合和重塑;第五個是深化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發展問題,本質上是一個改革問題,要運用改革的思維和技術的辦法,在科技創新、暢通經濟循環、擴大內需、高水平的開放、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清除要素流動的機制性、體制性障礙,建立起一套有利於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的制度體系。
曾培炎表示,總的來說,習近平主席強調構建新的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中國開放的大門是不會關閉的,只會越開越大,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到2035年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到那個時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隨著內部循環的愈發順暢,超大規模的市場潛力會不斷釋放,這也將支撐帶動外部的循環,吸引更多的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這將為各國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市場空間推動全球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曾培炎說,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加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和治理體系建設,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進一步完善公平競爭,著力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國有、民營、外資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在持續推進商品服務、資金、人才這些要素流動性開放的基礎上,強化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性的開放。要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國已經正式完成了RCEP的核准程序,與歐盟也如期完成了BRT的談判,同時積極加入CPTPP,並且支持推動WTO進一步的改革。未來中國將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這也有利於國家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循環體系和更加有序的世界經濟秩序,推動全球化的水平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曾培炎說,面對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和混亂複雜的國際環境,各國應攜手合作,共克時艱,暢通全球的經濟循環,共同打造穩定的、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努力開創世界、亞洲的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