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 眼下正值水稻育種前期的選種、小材料分包時期,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實驗室裡,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在整理實驗數據之餘,認真準備著要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
“聶老師,今年種啥品種啊?您給拿個主意,推薦推薦。”不時有電話打進來。
從事水稻育種工作27年,聶守軍常年奔忙在田間地頭,被農戶親切地稱為“聶水稻”。常下地、常觀察,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辨認出不同品種稻苗的差異。“熟能生巧,眼神兒自然就練出來了。”聶守軍哈哈一笑。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常規選育一個新品種,從雜交到試驗再到品種的審定需要十二三年,要下笨功夫和苦功夫。”在聶守軍看來,想要育成一個新品種並不難,但要選育出既高產又優良的品種難上加難,失敗是家常便飯。
“讓中國飯碗裝更多中國糧食”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聶守軍:“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但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全省主栽的大多是外國的品種,作為育種人,我倍感壓力,心裡憋著一股勁。”
扎根黑土地,躬身耕耘,聶守軍和團隊將水稻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餘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餘項。育成的“綏粳”系列品種可輻射黑龍江省水稻主栽區二、三積溫帶大部分地區,目前年推廣面積在150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2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綏粳18”新品種實現了優質、高產、多抗等多優集成,2017、2018年全國單年推廣面積第一,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聶守軍還把“綏粳18”種子帶到了會議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