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金川參選花蓮縣長事件,引爆許多糾紛,對國民黨整體的形象沒有幫助。 |
中評社台北8月6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以自身利益作為出發點,忽略黨的因素,凡是黨內初選得不到提名者或自認為不公者,或登報控告黨中央,或相互在公開或私底下放話,或上傾向反對陣營的媒體大肆攻擊,或在正式選舉時與他黨結盟,或將整體派系力量倒戈支持對方,這些行為其實並沒有討到便宜;但卻對於國民黨本身的形象及選舉最後的結果,可能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所謂的借力使力,儘管綠營人士逢事必反,但都國民黨的威脅都遠不如黨內茶壺風暴中所引發內訌來的有殺傷力,因為被自己人所傷將遠痛於被陌生人所傷,從自己的口中說出或被自己的力量攻擊,才是最痛的,這也顯示出國民黨一直隱藏的問題,對於一遇到選舉,在人才濟濟、參選爆炸的情況下,協調並未每次都竟如人意,溝通不見得都有效;地方上的利益與勢力亦未受到基本的照顧,地方派系某種程度是助力,但有時候卻是阻力;黨中央所屬意的人選,有時候與地方的聲音有著不小的落差;要求候選人完全符合黨內清廉標準,但在地方實際政治運作及經營起來,有時人選很難在司法中全身而退,完全禁得起司法的檢驗;國民黨放話文化也始終無法有效的規範;學者投入選舉所面臨到相當多的困難與挑戰,這些就是國民黨現實政治中最難處理、也無法有效處理的地方。
舉例來說,一個花蓮縣長的初選,就引爆許多糾紛,這對國民黨整體的形象並沒有幫助。花蓮地方人士與黨中央高層互告,而無法透過有效溝通的管道,這難道不是一個悲哀嗎?非要弄到劍拔弩張無法收拾的局面嗎?既然要初選,所有候選人就應該照步走,儘管內心有所委屈與不滿,但政治的本質難道有公平之事嗎?部分人不應該莽撞地成為綠營見諷插針的工具,更不應該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葉金川前署長有選擇參選與否的自由,會不會勝選,端看葉前署長自身與花蓮縣民的溝通,能否取得縣民的諒解這才是關鍵,許多“立委”及相關人士,或基於同情其他候選人,或基於對中央提名策略的不滿,甚至過度牽扯到馬英九主席,其實都應該適可而止,國民黨垮了、臭了、輸了,對自己難道有任何好處嗎?儘管最後選擇以無黨身份或是與綠軍結盟的“康世儒”方式勝選了,歷史又會給予什麼樣的評價呢?
團結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現實政治的操作中,卻又是非常的困難,國民黨這一路走下來,吃了多少次分裂的悶虧,從島外到島內,大到“總統”大選,小到里長選舉,如果所有從政同志都還無法從失敗中學習教訓,那麼國民黨最大的敵人始終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候選同志還參不透“捨我其誰”的過度自尊大的心態,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有新人新政,永遠都會陷在派系勢力、地方山頭、家族與團體勢力的糾葛當中,永遠走不出新的格局,無法給人新的氣象。
國民黨對於人事的安排,筆者建議首先應當區分政治人才、行政人才與黨務人才。培養政治人才,參選是唯一的目標,故地方長期的經營便是相當的重要;行政人才無論是政務人才,或是機要幕僚,都必須經過一番歷練與學習,行政人才非到必要關鍵時刻,不宜轉進政治人才的行列當中;至於黨務人才,則必須長期在黨內文化中學習與適應,不宜轉進行政人才,但可酌情轉入政治人才。倘若國民黨對於人事甄補,能夠有簡單的類型化歸類,依人的屬性來做簡單的區分,一來堅守行政、立法與黨務間的份際,避免給外界黨政不分的不良觀感;二來不至於讓黨內同志覺得有撈過界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不會讓有位置的人始終在玩大風吹的遊戲,沒有位置的人永遠都沒有機會,將人才招募的圈子打開,從各種管道中找尋適合的人才,更能避免黨內發生為求權位發生失和而相互攻擊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