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9日電/聯合報今天刊文指出,一邊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十年政策綱領”,一邊是獨派大老辜寬敏“新台灣國策智庫”,究竟要聽“政策”,還是要奉行“國策”?一旦面臨要“選邊站”的時候,民進黨內肯定會一個頭、兩個大。
李登輝、陳水扁影響力式微,獨派頓失龍頭老大,代表民進黨新中間主義的“小英路線”崛起,壓縮深綠空間。辜寬敏則試圖重整旗鼓,集資金、論述、人才於一身的“新台灣國策智庫”成為台灣派大本營,衝擊民進黨原有派系生態。綠營有志大位者即使不選邊站,也必須來“拜碼頭”。
政治運作中,路線才是王道,誰取得路線主導權,誰就能引領政黨走向。辜老“大獨派路線”和小英“新中間路線”,似乎是綠營兩大幹線,有交集、有分叉;民進黨到底要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在某些十字路口總要面臨選擇。
文章分析,“台灣派”和“小英派”有些主張不謀而合,當然也有路線衝撞。民進黨不必急著粉飾太平,長期來看,如果在選舉/政策、理想/務實之間激盪出平衡點,未嘗不是一種推力。
最初在野時,民進黨曾連辦三天的“中國路線大辯論”;二度在野後,扁系要角高志鵬、陳其邁、羅文嘉等人也主張民進黨內應辯論“對中戰略”。但蔡英文定調,黨內沒有路線差異,最後在選舉當前和黨中央“自我感覺良好”下,爭論火種暫熄。
民進黨過去進步的絕大動力,是來自黨內對問題的不同思辨。路線有差異,其實存在整合與進步的空間。民進黨有沒有路線問題,不是誰說了就算,黨領導人不必畏懼爭議,若能像過去那樣暢快淋漓地大辯一場,或許能更快打通任督二脈,直通重返執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