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美國世界日報16日社論說,一加一等於二。這是標準答案,但那是數學。換在人間,一加一非僅會出現量變之後的質變,若加上周邊效應,那就不僅止於一加一等於二。兩岸若能簽署ECFA,當然不僅是簽約的兩造各自宣示簽約內容而已,而會出現強烈的周邊效應,並在各個不同領域發酵,不光是經濟領域而已。但以台灣綠營對ECFA的強烈反應也可感受到ECFA的威力無邊,綠營的強烈反應與其說是綠營質疑藍營傾中賣台,不若說是綠營雅不願看到藍營得以從ECFA攫取政治利益,必要破壞而後可。若說綠營視ECFA為天敵,從來唱衰兩岸關係,那麼馬英九還非簽ECFA不可,否則無以標示和綠營的區隔,也無從發展兩岸關係。
社論說,日前北京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海南博鰲論壇指出,倘若兩岸經濟互動更密切、更制度化,將替台灣帶來“更實在的利益”;希望透過博鰲論壇討論,傳達給台灣同胞“更積極、正面、客觀、真實的訊息”。並形容ECFA所能創造的利益是“兩岸是一加一大於二”,就是指周邊效應才是台灣人民所當看重的效益。島內藍綠之爭由來,就是出在統獨的思維不同,今天既由藍營出面主持ECFA的簽署,為台灣人民所能取得的實質利益,當然是藍營的政績;相對於綠營堅持台獨神主牌,其間出現的反差,更可以對照出綠營論述的虛構性質。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這兩天還說,ECFA不只是兩岸的經濟問題,還包括社會、“國家安全”等層面,若只把ECFA定位為關稅減免幾個百分點,她和馬英九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這是擴大爭議和轉移話題設定的策略運用。就綠營看來,“雙英辯”既非關稅減免幾個百分點,而在其他。充分說明非僅是量變,而且具備質變意義。蔡英文所以要把“雙英辯”的重點轉移到社會問題、“國家安全”問題,恰恰透露出蔡英文已認知到這場辯論,綠方不可能在兩岸經濟議題上勝出,必要在議題上另起爐灶,也才可能出奇制勝。
同時也顯現出,蔡英文已間接承認兩岸簽署ECFA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更遑論若非兩岸經貿格局有利於台灣,讓台灣免於承受金融風暴更大的災難。綠營的策略就是要讓ECFA的正面效益極小化,反面效應極大化、汙名化。經濟發展當然會帶來社會問題,當然會涉及分配問題。以極小化而言,綠營宣稱ECFA僅有利於從事兩岸經貿的企業主,是以僅有利於企業利益。汙名化的辦法則是對富人有利,對窮人無益,甚至有害。另一種汙名化的辦法則是訴求農民利益,誣指藍營遲早會開放農產品,但蘇貞昌為免鎖國的批評,即曾宣稱在他擔任“行政院”任內,即曾大量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
社論說,綠營一口咬定ECFA不利於台灣就業市場,就表象觀察似乎會存在直接關聯,但失業率的高低和經濟景氣以及經濟結構轉型應具有更大關聯。綠營的論述在無形之中等於把ECFA放大為萬靈丹,即ECFA若無法同時解決台灣內部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爭議就不該簽署。完全無視台灣從ECFA當中可能創造的巨大利益。最後談所謂“國家安全”,兩岸若能走向和平發展,且能開出終極統合的前景,尋求“國家安全”的相對成本非僅最低,而且最有和平保障。綠營的敵對意識直視對岸為假想敵且終必一戰,非僅得投入龐大社會資源從事軍備競爭,而且危機不斷,這要比拒絕ECFA甘於自我邊緣化更為嚴重,更違背台灣人民利益。
兩岸簽署ECFA,從綠營的反論述當中,其實已間接證實兩岸若能簽署ECFA的經貿正面效益且周邊效益巨大,也間接證實兩岸確是一加一大於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