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致政執行長接受專訪 |
中評社╱題:蔡英文構建兩岸交流平台的背景與挑戰--訪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羅致政,羅祥喜(香港),本刊記者
繼不久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不排除與大陸對話”之後,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表示,已委託民間智庫與學者規劃設計兩岸對話交流平台。就此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被邀請參與這平台規劃設計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羅致政教授。
蔡考慮構建兩岸交流平台的背景
記者:如何理解蔡英文主席希望構建兩岸交流平台的用意?主要背景是其麼?這個平台是民進黨的平台還是屬於蔡英文的平台?
羅致政:我認為,蔡英文或民進黨之所以要構建“兩岸交流平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民進黨必須適應大環境變化,顯示其有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
大環境的變化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民進黨是一個有執政經驗、有處理兩岸關係經驗的在野黨,是一個有實際上從事跟操作過兩岸交流互動經驗的反對黨,這與2000年前處於在野地位的民進黨有很大的不同。其次,從目前的局勢來看,馬英九上台之後的兩岸局勢已有很大的變化。其三,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已經崛起,中國力量在區域和全球的影響日益增加,這些都是民進黨需要務實面對的問題,加上很多內部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處理兩岸問題的信心低於國民黨。
因此,如果民進黨要重新執政,必須用某種方式,讓民眾認為或預期民進黨有能力務實處理兩岸問題。尤其2012年如果民進黨重新執政,更需要在此之前與大陸建立某種溝通管道,增進彼此的了解。
第二,民進黨必須讓大陸更了解其所代表的另一半台灣民意。
民進黨在台灣內部是一股代表百分之四十以上民意的政治力量,但在“立法院”裡面是相對少數,它的聲音很不容易被看到和聽到。民進黨認為,大陸有時候是透過間接的管道,或從藍營的觀點,去理解民進黨的政策、走向、動向,甚至了解所謂另外一半台灣人民的想法。雖然大陸會用各種方式去傾聽台灣不同的聲音,但是從綠營人士那裡直接聽到、看到,並掌握這一半民意,從現實上來說也有必要。但綠營人士面臨的一個可能的問題是,如果與大陸接觸或有密切的來往與互動,很多人會擔心在內部引發反彈或被貼標籤。因此,如果透過一個由黨所推動或認可的“兩岸交流平台”或機制來進行交流,就不用擔心被貼標籤的問題。
第三,民進黨必須有一個收集大陸對台訊息的公共平台。
民進黨作為一個未來可能重新執政的政黨,必須多一點了解大陸。大陸的局勢變化很快,民進黨如果能用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去掌握大陸的對台政策,掌握大陸整體的發展趨勢,是相當重要的。雖然綠營的人,綠營的派系或智庫,也一直有做這樣的交流,但這些交流所獲得的訊息往往變成個人或派系的東西,並沒有把這些訊息變成綠營的公共財,成為綠營決策時的重要參考。因此,如果民進黨或綠營有一個“兩岸交流平台”,無論綠營人士到大陸,還是大陸人士到台灣與綠營人士交流,所獲得或掌握的訊息,能夠成為民進黨的公共財,成為民進黨掌握情況或進行決策時的參考。
構建“兩岸交流平台”的可行性
記者:民進黨發言人蔡其昌表示已委托民間智庫規劃設計“兩岸交流平台”之後,中國評論通訊社和中國評論月刊在第一時間邀請了多位綠營的兩岸問題專家學者進行討論,與會者的看法都比較悲觀,認為民進黨不太可能、甚至認為不需要建立這樣的平台。因此,這個平台如果要得到民進黨的背書,恐怕不太容易。對此您怎麼看?
羅致政:這要看甚麼叫背書,也要看這個平台的目的何在。如果目的不是為了黨對黨對話,或不是為了類似政策性的對話,而只是一個鬆散的資訊交流平台,並不困難。比如說,這邊有個平台,邀了對岸的學者專家來,如果這些人不方便到黨部去,我們可以找黨部的人來這邊和他們對話,這就是一個平台;黨部也可以來參加,這也不需要中常會、中執會通過,只要主席認為有必要就可以派人來參加這個外面的平台。如果這種形式變成制度化、常態化的東西,這個平台就出來了。
所以平台的概念,有時候可以大到很鬆散,也可以小到很清楚、只有黨職可以參加,然後跟對岸的人就某個具體問題進行對話,但那是到很後面、長遠的事情了。所以,這個平台的概念是有彈性的,也應該是相當務實的。當然,如果時機成熟或有必要的話,透過這個平台,民進黨也可以派人去大陸交流訪問,交流所獲得的成果,供民進黨中央參考。若這種形式,民進黨可以接受,大陸也可以接受,這就有點像二軌的對話。
平台是一個鬆散的概念不要把它看得太僵硬
所以,平台的意思,可以是一個鬆散的概念。很簡單,如果所謂的平台是指可以讓綠營的學者專家交換信息,讓大家了解對岸在想其麼,而不是一條線、一條線,一個派系、一個派系,我不認為做不起來。它沒所謂的立場的問題,沒有政策的問題,只是讓綠營的學者專家經常性的聚在一起,交換意見,然後聽聽大家對兩岸局勢的分析,以及分享各自與對岸交流的訊息,那要成立這樣的資訊分享的平台並不難。通過這個平台,可以分析大陸內部的形勢,完全不涉及內部統獨的立場問題。
所以,有人說民進黨不可能建立兩岸交流平台,這取決於大家怎麼定位這個平台。如果要建立一個黨對黨的平台,現實上當然有困難,北京也不一定願意配合;但若是綠營自己的平台,然後間接的跟大陸交流、互動,沒有其麼不可能的:小到一個智庫,邀請對岸的學者來,然後大家交換意見,這也算平台;大到黨主席派人去跟對岸交流,也叫平台。所以,不要把平台的概念看得太僵硬。
現在綠營有些人對這個平台有疑慮,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還不了解,擔心變成一個少數人把持的平台,或者變成國共平台之外民共平台。對此,我覺得,只要給予適當的、清楚的說明,黨內應該不至於有人有太強烈的反對。有些人之所以持保留立場,可能是因為認為不容易做到,但不一定是反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