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誠然是個寶島,但寶在哪裡,不但值得大陸人深思,也值得台灣人深思。 |
中評社台北7月6日電/大陸民眾來台自由行已經啟動,依台經院估計,以每天500名限額計算,下半年將有9萬2,500人來台,以每人逗留15天、每日消費額新台幣7,000元推算,將創造100億元商機。日後,隨著大陸試點省市的增加、台灣每日限額的放寬,商機潛力更難以估計。
台灣經濟日報社論指出,就兩岸關係發展的角度觀察,自由行的價值,也許還有遠非這些商機可以比擬的意義。
做個對比吧。2011vs.1987。這是兩個正好可以對照的關鍵時刻。1987年,蔣經國去世前一年,做出了兩個具有高度政治智慧的決策:一、解除戒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步上了民主政治改革的道路;二、開放台灣地區人民赴大陸探親,開啟了一道讓台灣人民重新認識大陸的大門。
1987年之後,愈來愈多的台灣人民以各種名義進入了大陸,這才發現東北不是九省而是三省,隴海鐵路不止到蘭州而是烏魯木齊,甚至已通到了中亞,也感受到了在國際視野上台灣與大陸的明顯差異,在經濟發展上大陸擁有的巨大爆發潛力;當然,細心的台灣人民也發現到了文革造成的中華文化的斷層,對中國大陸造成的傷害。
對照1987,2011年則是另一個關鍵時刻。大批的大陸民眾將以自由行的方式進入台灣,進行從點到面的接觸、觀察與體驗,這應是讓大陸人民重新認識台灣的開始。
大陸人民從小對台灣並不陌生,寶島、阿里山、日月潭……。隨著兩岸互動的逐漸頻繁,對台灣的認識也與時俱進:1980年代開始,聽到了鄧麗君,讀到了瓊瑤;90年代開始,看到了老兵與台商,也知道了辜振甫與李登輝;進入到新世紀,見識到了台灣還有李敖、陳水扁與馬英九;當然,對於媒體播報的台灣“立法院”的打鬥場面也印象深刻。
但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對絕大多數大陸人民而言,能到台灣一遊,其期待之高,有點近乎全球穆斯林畢生至少去一趟麥加朝聖的渴望。但對不少首次來台旅遊陸客而言,或許期待太高,見到夢寐以求的阿里山、日月潭,往往難掩失望之情,甚至認為台北與高雄,比不上大陸二線城市的摩登繁華。但有趣的是,台灣之美已不在表象,而是曖曖內含光,只要陸客多來幾次,或者以比較沉澱的心情觀察,或者能小住一段時間,往往竟會有許多驚艷的體驗:誠品書店的氣質、優雅與自在;搭乘捷運的紀律、文明與倫理;小巷深處,咖啡店高學歷主人對專業的執著、對品味的追求,以及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豁達;進了田園民宿,浸淫到的是自然、樸實與親切;酒店打開電視,則見識到了政論節目還可以如此地多元與包容;至於看到民意代表質詢官員的鏡頭,才發現所有官員怎麼都矮了半截時的震撼。如果機緣湊巧,也可以看到群眾上街遊行,或者,成千上萬的信眾聆聽證嚴法師與星雲大師的開示。
這就是今天的台灣。台灣貧窮過,篳路藍縷走過來,台灣也暴發過,一切隨諸泡沫去。歷經數十年繁華、衰退、跌宕、起伏,台灣在既有的中華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衝擊鍛鍊中,已然形成了一種在華人社區中的獨特性,往往令人低迴再三,難以抗拒。
去年五都選舉,有大陸學者專家來台觀察選情,傳聞目睹藍綠陣營選戰,從候選人到選民,從執法單位到黨組織到媒體,其文明先進,遠超想像,竟有在酒店房中抱頭痛哭者。這即是“台灣的價值”。
台灣誠然是個寶島,但寶在哪裡,不但值得大陸人深思,也值得台灣人深思。自由行啟動了,每一個台灣人民都有一份責任與榮耀,去珍惜與展示“台灣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