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從中西文化差異看馬王之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8 08:11:57  


  中評社台北9月18日電/“立院”開議前,馬英九夜宴“立委”訴苦,關於王金平的關說案,他一向尊重法律,“有時候也許被罵不知變通,但是有時候是我們的文化太會變通了”。憫哉斯言,並不是我們的文化太會變通,而是馬英九就中國社會對“和為貴”的重視,失算了。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刊登周慧如的文章說,偶讀中正大學歷史所教授孫隆基所著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這本書或可為馬英九的悲歎,提供解答。 

  馬英九自持清廉,認為自己的言行都合乎仁義道德的普世價值,但孫隆基說,中國人的“仁”,係存在於二人之中,以二人之間衍生的人情作為內容,到了現代,則擴充為社群與集體關係,這就是中國人重視的和合性。 

  孫隆基有一比喻為中國文化的和合性,就如中國菜的烹飪,能將氣味各異的食材“和合”於一,相互滲透,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式料理則不同,肉是肉,菜是菜,什麼肉配什麼菜、配什麼酒,有一套既定做法,肉與菜在餐盤上並列呈現,某種程度反映了西方的法治精神,在各個個體之間,存有條文規定的關係,人己權界劃分清楚。 

  中國人講究陰陽調和的二元論,與西方歷史發展中,猶太、基督教的善惡二元鬥爭模式,恰好相反。 

  對中國人來說,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脫離了做人的道理,就會引來千夫所指。因此,馬英九在王金平家有喜事的情況下,採取連串嚴厲手段,引發許多人的不諒解,甚至有“為人父者”因為馬英九忽視別人嫁女的重要性,要發動連署要馬下台。由民意調查來看,大家對馬英九不合人情的討厭,反而大過對王金平涉嫌關說的質疑。 

  對馬英九而言,善惡與對錯都沒有和稀泥的空間,他決定昭告王金平的關說行為,這是在上帝與魔鬼之間做選擇,經由此,馬英九才能通過道德的考驗。 

  中國人重視和諧性與人情味,就相當程度而言,這也是妨礙社會進步的原因,但是做為政治領袖,既無法脫離群眾,要操弄任何手段,就不能不在意群體對“和合性”的要求。 

  馬英九雖然是哈佛博士,但成長於台灣,在國內受完大學教育,不能說他不了解台灣社會,但何以他表現出來的行為,卻像個外國人呢?只能說,他與民眾真的有一段距離,顯然他對這塊長於斯的土地,要補強的功課還很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