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佔領“立法院”24天後,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於4月10日退場。與民進黨關係密切的學運領袖們,如英雄般被抬出場外。表面上,學生和民進黨贏了,馬當局輸了,兩岸服貿協議成了犧牲品。但從長遠看,這場運動沒有贏家。不僅台灣經濟距離全球化又遠了一步,而且可預見的是,在民粹之風繼續抬頭、政治內耗愈發嚴重的大環境下,台灣的未來將面臨更多難題。
“碰不得”的學生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學生攻占“立法院”,甚至衝進“行政院”,在民主地區都是不正常的行為;學生必須透過既有法律途徑表達意見。他還說,“服貿”是個好協議,不簽“可惜了”。這是來自第三方的客觀意見。
學生占領“立法院”違法,“立法院”和台當局本來可以動用警力驅散。但“立法院長”王金平基於政治考量不願做,台當局則是“不敢”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台灣近年日益濃重的民粹氣氛,讓凡是打著“民意”、“人權”、“保護台灣”等旗號的行為都有了天然不可挑戰的正當性,尤其當這些旗號由“天之驕子”大學生們扛著時,就更是如此。
近兩年,台灣當局所推的所有重大政策幾乎都遭到猛批,包括繼續興建核四電站、調升油電價格、調高證券稅等,這些政策幾乎都有不得不出台的理由,但卻因侵犯民眾的短期利益而被痛罵。這種氛圍下,罵當局、罵馬英九成了顯學。“太陽花學運”雖然以“反服貿”為名,但反馬、反兩岸交流才是真正潛台詞。
台灣民粹風氣的形成,固然是民進黨多年來努力煽動的結果,也跟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密切相關。以“不統”打頭的政策宣示,似乎暗合了民進黨強調的所謂“台灣主體性”概念。相關調查顯示,馬英九執政數年間,島內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的比例持續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