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4日電/面對政治基本盤藍遠大於綠的台北市,國民黨打到今天,即便民調落後對手兩位數,但整個黨看起來仍是有恃無恐,壓根認為只要哨子一吹,往日鐵票就會像兔子一般,聞聲歸營。問題是,當“厭惡藍綠”逐漸成為主流意識,昔日的哨音,會不會反過來成為趕跑選民的噪音?國民黨恐怕得審慎為之。
中國時報今天特稿指出,今年的首都大戰很弔詭,當藍在民調數字呈現幾乎不可逆劣勢時,多數選民甚至觀察家仍對“藍綠基本盤”的力量深信不疑,認為藍營選民只是在接到民調電話時,刻意支持敵對陣營,只為一吐怨氣;但到了最後時刻,還是會含淚投票。
以2010年的五都市長選舉來說,這股“政黨傾向”的無形力量,確實左右了選舉結果。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國民黨讓人不滿、民進黨令人厭惡的想法,逐漸成為許多選民共同心聲時,所謂的基本盤,仍是堅不可摧嗎?
尤其,從去年白玫瑰運動後萬人送洪仲丘,到今年的太陽花占領“立法院”,儘管議題不同,但兩者都無關乎藍或綠,純粹是對眼前社會問題不滿而崛起的新思維與力量。
因此,隨著連勝文在北市選情陷入苦戰,國民黨似乎仍停留在舊思維,認為只要下幾帖猛藥,例如恢復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就能重新鞏固藍營鐵票。問題是,近年來幾波大型公民運動,其所圍繞的主題就是在抗議“不公不義”,這招百變不離其宗的催票招式,看在大多數的老百姓眼里,會做何感想?
不可否認的是,無論藍或綠,都有其無法撼動的鐵桿部隊。但在時空環境的改變下,昔日的吹票哨音,到了此刻,仍會一帖見效,還是淪為半夜吹的口哨?民心浮動已俯拾即是,國民黨不該再視而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