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發展是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 |
中評社╱題:“破解政治難題 兩岸關係才能持續和平發展” 作者:紀欣(台灣),《觀察》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在2005年首次被提出,至今剛好屆滿10年。欲展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必須對該思想的起源和發展,其重要內涵和特色,當前所遭遇的挑戰,以及大陸方面今年(2015)以來針對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所做的努力有所認識。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形成及發展
一、孕育期及形成期
2005年4月29日,胡錦濤總書記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會談後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利益”。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概念首次被提出。
隔年(2006)4月16日,胡錦濤會見連戰時,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之奮鬥的目標”,確定了和平發展為兩岸關係的主題,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
2007年10月,中共17大報告提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要努力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2008年3月22日,國民黨馬英九當選總統,而民進黨推動的“入聯公投”未通過,兩岸關係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共中央隨後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主張及新措施。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主張:(一)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應該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政治基礎;(三)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六點意見:(1)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2)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3)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4)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5)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6)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四)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2012年11月,中共18大報告指出“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要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該報告有以下特色:(1)首次把堅持“九二共識”寫入黨代表大會的正式文件;(2)提出兩岸雙方應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3)強調加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化建設;(4)主張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並對此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二、習近平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論述
中共18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就台灣問題和對台工作,在保持大政方針連續性的基礎上,提出許多新理念、新主張,簡單歸納如下:
(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要實現中國夢就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民眾利益的安排。
(三)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會因2014年台灣發生的反服貿風波,改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放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動搖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
(四)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願意用親情化解歷史留給台灣同胞的傷痛,也願意與台灣同胞一道,共創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五)為破解兩岸固有政治分歧逐步創造有利條件。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來;願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六)願意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將深入瞭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
(七)加強青少年交流。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出條件,讓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少年多來往、多交流,以後能夠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