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台海研究》主編倪永傑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2012年蔡英文敗選後承認“最後一哩路”就是兩岸議題,但反服貿、反課綱讓蔡及民進黨領悟到“最後一哩路”不是轉型,而是民粹反中。從此模糊成為蔡英文處理兩岸議題的最高策略,標榜“維持現狀”。但何謂現狀、如何維持,則不知所雲。此次辯論,蔡英文玩起文字遊戲,留下無數懸念。
其一,蔡英文聲稱“民進黨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但她卻始終不承認當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她辯解當年沒有“九二共識”,因為這是蘇起在2000年創造的名詞。事實上很多名詞多數是事後概括、提煉而成,但不能因此否認當年的事實。如果1992年兩岸沒有共識,1993年就不可能舉行“汪辜會談”。蔡英文不願、不能也不敢承認“九二共識”,關鍵是不願面對、也不敢說清楚兩岸關係本質係一國內部關係。
其二,蔡英文聲稱“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往前推進的這一段協商溝通的經過和事實。”但蔡始終不願認同“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中。人們普遍不解,蔡英文口中的諒解內涵是什麼?她又如何做到相互諒解?民進黨與大陸之間嚴重缺乏互信,這第一哩路該如何走?雙方求什麼同、存什麼異?如果仍然堅持“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推翻“九二共識”,兩岸之間怎麼能諒解?
如果民進黨既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又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只想摘取兩岸成果,始終不願澄清“逢中必反”,不願以實際行動消除各方對於民進黨政治“反中”、法理“拆中”、經濟“離中”、文化“去中”、戰略“制中”的疑慮,民進黨與大陸之間能夠如何能夠求同存異、相互諒解?
其三,蔡聲稱“九二共識”不是兩岸交流的唯一選項。但7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證明“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不啻是唯一選項。蔡英文能否為兩岸關係賦予新的、有益的、有意義的選項?民主、自由、人權?公開透明、制度監督?蔡所強調的選項有比“九二共識”更重要嗎?人們已普遍深信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有可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