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見面服務”在消費市場的各個領域流行了起來。網上買菜,不僅可以預約配送時間,而且可以約定收貨地點,選擇“不接觸配送”;網上學習,可以很方便地學習很多教學課程,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網上參觀,一些博物館提供了線上展覽,打開手機就能欣賞博物館裡的展品;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也推出“網上辦”“掌上辦”服務……這些都給人們帶來很多便利。
從實際效果看,“不見面服務”既可以滿足居民生活的需要,也能減少人員聚集帶來的風險,值得點贊。而“不見面服務”之所以能夠實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新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尤其是消費領域中的應用。這些年,我國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各市場主體積極探索,湧現出一批新業態,也給消費市場帶來很多新變化。
新技術的應用,豐富了市場供給。就拿春節期間的消費來說,電商已經成為人們購買年貨的重要方式之一。無需出門,人們就能輕鬆選購全球優質商品。據商務部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多家電商企業,像京東、物美、順豐等利用全球供應鏈資源,對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一些緊缺物資進行了跨境採購,同時也加強與上游供應商合作,推動生產企業緊急復工,增加物資供給。
新技術的應用,優化了配送效率。鏈條多、效率低、成本高,是長期困擾我國消費市場尤其是流通領域的頑疾。一些商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上的環節過多,不僅帶來了不必要的浪費,也直接提高了商品的最終銷售價格,不利於促進消費。而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問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廠家和物流的協同進一步增強,配送環節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不僅可以讓商品更快送達消費者,也有利於降低商品的終端銷售價格。
新技術的應用,還有利於更好地保障消費安全。以食品行業為例,疫情防控期間,為了減少外出帶來的風險,很多人選擇訂外賣、上網買菜,美團買菜、每日優鮮等平台的交易量明顯上漲。在很多互聯網食品銷售平台,由於使用了智慧供應鏈,不僅可以更好地計算每一個網店的配菜量,而且可以建立起整個鏈條安全可追溯的食品安全報告,從而更好地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總之,新技術是更好地豐富供給、激發消費潛力的好幫手。時下,我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仍然很大,新需求、新供給、新領域、新技術等構成的新消費正煥發蓬勃生機。用好新技術這個幫手,就能更好地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提供更多新產品和新服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新精彩。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