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登及:蔡放緩兩岸政策會有跛腳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1-01-23 00:16:42


台大社科院。(中評社 黃筱筠攝)
 
  問:拜登核心幕僚、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道格拉斯迪倫講席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日前接受訪問強調,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美國不會承認台灣獨立。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三方關係。拜登會怎麼樣拋出兩岸可以對話的可能性?

  答:媒體所謂艾利森是拜登的重要幕僚,這個判斷可能有問題,應該說他的意見是學術界很重要的意見,畢竟他是古巴飛彈危機時代以來,研究美國對外政策,首屈一指的學者。尤其最近幾年關注所謂“注定一戰”,或者說美中如何避免“注定一戰”的議題。他多次發言,對特朗普很多做法表示憂心,自然會比較傾向新執政的民主黨,但是他不會像蘇利文或者是布林肯這樣,是一個體制內、核心圈內的成員。我認為他應該算是一個拜登的決策圈會咨詢的耆老,或是重要的資深顧問。

  他提出來的說法是,美國對華政策主張應回到既有的軌道,也就是說美國支持台灣,要有足夠的防衛能力,但美國對華政策,還是“一個中國政策”。這有一點跟特朗普時代不一樣。特朗普時代有一個跡象,是逐漸把台灣議題從美中關係拉出來,變成獨立在美中關係之外的一個單獨的議題,比如把台灣直接放入到印太夥伴當中,去制衡中國。台灣就變成像韓國、日本,等於是印太制衡中國的一個要塞,跟美中關係逐漸脫勾。

  艾利森則還是回到傳統典範,也就是台灣還是在美中關係的框架之下,重點是美中關係不因為台灣議題,而有重大的改變或者是波動,不應該受台灣議題的干擾,甚至必要的時候,雙方還是應該在台海穩定上,可以有一些磋商或者是共識。這並非是美國要介入台灣跟大陸之間的談判,而是恢復過去的做法,台海問題會重新回到美中關係以及兩強的戰略對話議題裡。

  問:你認為艾利森是說把台灣問題放回美中框架中?

  答:對,就是說考慮美中關係要考慮台灣問題,台灣議題不能脫出美中關係的框架。這並不是說民主黨執政,台灣就不是美國要制衡中國的資產。但是在特朗普時代,台灣不只是制衡中國大陸的資產,而且特朗普運用台灣作為籌碼的時候,可以完全不考慮中國的的核心利益,就是中方的關切,美國幾乎完全不管。美方要怎麼樣運用台灣,有高度的隨意性。但是民主黨在這個方面可能比較務實,會認為如果美中關係總體可控的情況之下,不宜濫用特朗普這種風險非常高的政策。

  問:拜登上來處理中國議題不見得全面對抗,如果是這樣的方向,蔡政府會不會有一些危機?如果蔡政府沒有調整兩岸論述,或者是調整對美的做法,還是維持特朗普時代的作法,台灣有沒有一些危機需要注意?

  答:雖然一般認為,拜登對華政策的彈性會比特朗普來得高,美中合作的領域會增加,美國對台政策比較會回到過去的一法三公報或三公報一法的架構,但是現在還是疫情跟經濟優先,這是拜登新政府的首要事項。其次,疫情跟經濟這兩個議題,本來也就跟特朗普時代美中爭執有很高的關聯,特朗普把對華貿易赤字,還有美國工人的失業,都歸咎於大陸。他的團隊後來更把疫情當做是中國刻意造成的,比如最近特朗普告別的講話裡面,又再次提到了“中國病毒”這種刻意歧視的用語,而美國的民間社會跟國會,仍然還是彌漫著對大陸的不信任。

  這樣的情況之下,拜登的政策雖然有彈性,美中合作的區塊有所增加。但是短期內來看,美中緊張只能說會降溫而已,不會從競爭為主,轉變為合作為主。大陸是希望能夠不對抗跟雙贏,但我們只看到在局部、有限領域有機會合作和雙贏。大方向、長期來看,中美仍然是激烈競爭的。由於美國要更根本的再去盤點跟調整特朗普時代的政策遺產,還需要時間,台灣短中期調整對陸強硬,機會較小。

  台灣執政黨會繼續對陸強硬的政策一段長時間,還不會有立即的風險,也不會很快被美方潑冷水。因為第一、美國有很多事情他還自己要處理。第二、美國朝野共識,目前還是對大陸以競爭為主。所以近期就要看疫情與社會分裂這一類的問題,美國會拖多久。

  還可以看到台灣的朝野競爭,跟執政黨內部接班的議題。這個議題裡面不同當事者,他們覺得對大陸是採取改善關係?還是繼續對大陸強硬,哪個有助於爭取選票,有助於鞏固自己在黨內的支持?他們都可能各有盤算。

  目前恐怕是對大陸強硬,至少對爭取黨內的支持是比較有利。這使我們不大期待台北大幅調整對大陸態度。最多可能跟特朗普即將敗選情況比較接近,就是台北言辭上會自制,但是政策上還是緊縮。比如像蔡英文元旦講話,有一些用語確實是有所克制,也沒有再提“新冠肺炎”,提出希望雙方能夠重新在疫情結束之後,恢復交流跟商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