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民黨“立委”曾銘宗。(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2月22日電(記者 倪鴻祥)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日前公布報告指出,美中若直接脫鉤美國公司將蒙受數千億美元損失。中國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接受中評社訪間表示,這明白表示美國企業不能放棄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對台灣而言,儘管科技產業發展的不錯,但同樣不能放棄美中這兩大市場,未來整個得更國際化。
依據“財政部”資料,2020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達1367.4 億美元,佔台灣總出口值的43.8%,較2019年同期約951億美元增加了14%。出口最大宗為“電子零組件”,增加了20%左右,達207.6 億美元,特別集中於積體電路如晶片(芯片)產品等,其次是“資通與視聽產品”增加58.4 億美元(增加15.1%),第三是光學器材增加2.5 億美元(增加2.4%)。
馬政府時期擔任“金管會主委”的曾銘宗向中評社分析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問題。
曾銘宗表示,去年因為疫情緣故,台灣出口超過5成是ICT產業(含電子零組件、積體電路、印刷電路板等),整體大約有3%的出口成長,很不容易,這是因為台灣的ICT產業非常完整,這是幾十年來打下的基礎。
他指出,台灣ICT產業除了機器設備得從美國、日本、荷蘭進口,其他不論是晶片、組裝、封裝、測試,從台積電、聯發科到日月光等等,產業鏈非常完整,大家都形容這些是台灣的“護國神山”,連美國、歐洲都來拜託提供汽車晶片。
曾銘宗告訴中評社,由於疫情的關係,現在每個國家都各自發展工業鏈,讓原本的“長鏈”縮短變成“短鏈”;而蔡政府一直喊“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一直猛推南向政策,但推了半天,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不減反增,過去馬政府執政出口佔比約40%,但去年已增加到43%;而南向本來出口佔比為 18%,現在降到14%、15%左右。
他說,有些產業供應鏈因為長年產業分工累積下來的慣性結果,現在蔡政府要以政治力介入,要求產業鏈重組,不但得長期運作、效果緩慢,而且很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他表示,另一個問題是,美中正在競爭,中國大陸開始積極發展IC產業,組建“紅色供應鏈”;美國也一樣,因此台灣的ICT產業若要因應未來趨勢,當然不能放棄美中這兩大市場,整個ICT產業的佈局未來得更國際化。
曾銘宗指出,這段期間其他產業的發展都遇到瓶頸,還沒看到轉型成功。例如蔡政府要扶植所謂的“六大核心產業”、“5+2產業”,其中除了ICT產業還算發展不錯外,其他都還沒看到具體成果,這反應在近一、兩年沒有大公司掛牌上市、上櫃的現象上,因為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如果產業蓬勃發展,必定有很多公司來上市上櫃,但現在沒看到。
曾銘宗指出,ICT產業雖然出口免關稅,但石化等傳統產業更是面臨瓶頸,因為當其他國家組成RCEP、CPTPP時都沒台灣,台灣簽FTA又很困難等情況下,這些傳產就會面臨無法競爭的窘境;其他如航空業、旅行社、交通運輸業、伴手禮等觀光相關產業,目前影響最大,得靠政府補助紓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