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擔任民進黨主席後,雖然增加曝光度與聲量,但面對敏感的兩岸問題與對美關係,少了緩衝空間。(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2月7日電(記者 黃筱筠)賴清德擔任黨主席後,被認為已拿到民進黨參選2024門票。黨魁身分也多了發聲與曝光管道,甚至可藉由輔選等累積聲量。但面對敏感的兩岸論述、對美關係等,賴需要提早直接面對,少了緩衝空間,對賴爭取2024有利有弊。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8日將率團訪陸,民進黨就發出新聞稿質疑“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要中國同意?”甚至提醒國民黨不要陷入中共統戰工具。民進黨發言內容,賴清德必須要承擔,這就代表賴的立場。賴清德上任之後的兩岸發言,等於賴未來爭取大位的兩岸論述。目前民進黨對中國大陸採取較為對立的立場,這就代表賴在兩岸立場上,採取較為激烈的對抗立場,並非緩和的角色。
賴清德一上任就面對媒體提問有關於“務實‘台獨’工作者”等兩岸論述議題,賴對於“主權”立場再度表態,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並延續蔡英文兩岸論述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兩國論”,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已藉由各項事件回應逐漸清晰,未來要迴旋的空間不大。
至於美國對賴清德不信任的說法,賴藉由與黨員座談時,已經表明台灣不宜有“疑美論”,這是隔空對美喊話,希望美國能夠信任他。但這個疑問似乎沒有消弭,民進黨再度由國際事務部主任、發言人謝佩芬在民進黨臉書上錄製影片,否認美國對賴清德不信任的“疑賴論”。民進黨藉由網路再度說明、澄清,表明了美國對賴清德不信任的說法,在網路上是引起討論,甚至可以說是發酵,否則不需要在網路上回應。
賴清德兼任黨主席可第一時間為自己辯駁,但是賴的說法,也等於提前面對2024大選時的政策論述。相較對手可能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新北市長侯友宜或是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等,賴清德必須前對兩岸論述、對美關係做出表態,這會讓賴在2024大選少了調整的空間。
過去賴清德以“副總統”身分,位居在第二線,不需要上火線面對時事議題或是政策表態,但賴現在身為黨主席,又是民進黨2024可能人選,無法再有保護傘,民進黨對時事議題的表態與說法,都會代表賴清德。賴可能無法再像只擔任副手時,不受到時事議題與政策第一線衝擊,很可能聲望上會受到影響,不只是正面影響有加分機會,也要面對負面影響的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