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難產的選舉”與“早產的民主”的主要受害者,還是伊拉克自己。 |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評論員 田文林)近些年,美國在中東一番折騰,留下的主要政治遺產之一,就是“伊拉克民主樣板”。現如今,這種外部強加的“民主”也算運轉起來了,但實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今年3月舉行的伊拉克全國選舉中,現總理馬利基領導的“法治國家聯盟”以2票落敗於前總理阿拉維領導的“伊拉克名單”。按常理,大選結果的公布,意味著選舉角逐已“塵埃落定”,但伊拉克的政壇競爭卻更加複雜微妙。
上月,與馬利基關係密切的“正義與責任委員會”,以與前政權有牽連為由,質疑52名當選議員的合法性,而這些被控“當選無效”議員大部分來自“伊拉克名單”。同時,馬利基陣營還指責選舉舞弊,要求重新計票,並最終促成5月3日重新統計巴格達選區的選票。而此次手工計票需要2至3周時間,這意味著已經歷了漫長等待的伊拉克大選進程將被再次拖延,伊拉克組閣進程仍將難產。
伊拉克選舉“曲終人不散”,折射出伊拉克民主機制尚不成熟,這一方面是指競爭失敗者不肯遵守“贏得起,輸得起”的遊戲規則,但更大的問題,是伊拉克民主仍未擺脫教派政治的底色。以這次選舉為例。選舉結果公布後,馬利基陣營與另一大什葉派政黨“伊拉克國家聯盟”聯袂訪問伊朗問計,並最終在5月4日宣布結盟,這固然使席位驟增至l59席,但也充分暴露出該聯盟的“什葉派特色”。而國內的遜尼派領導人也迅速會晤沙特和阿聯酋領導人,阿拉維也呼籲阿盟和國際社會積極介入伊拉克選舉危機,試圖借阿拉伯國家之力,制衡什葉派坐大和伊朗滲透。由此使伊拉克出現了類似黎巴嫩那樣的“馬賽克式的民主”:教派分立、外部勢力介入、中央權威萎縮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