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認識到從長計議、對恐怖主義進行標本兼治的必要性。國際反恐合作要注意從源頭上徹底鏟除恐怖主義孳生的土壤,要走出技術和軍事反恐誤區。恐怖主義作為一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是國家內部複雜矛盾的反映,必須從政治、經濟、教育、國際援助和軍火貿易控制等方面展開立體合作,逐漸消除其土壤。單純用軍事手段反恐,實踐證明並不成功。越是從技術層面上尋找恐怖主義的因素並用高技術嚴密防止和打擊恐怖主義,就越來越少地反思導致恐怖主義的根源性問題。
個別國家對恐怖主義的實用主義政策長期以來就是催生問題的重要根源。它們曾經在定義恐怖主義方面實行“雙重標準”,並嚴重偏離反恐軌道。國際反恐既要針對個體恐怖活動,還要針對一國對他國、強權對弱國的“國家恐怖、集體恐怖”。
2011年8月初,美國《華盛頓郵報》載文宣稱美國反恐戰爭接近勝利、“基地”組織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立即引起輿論廣泛關注。針對此種觀點,美國《時代》周刊指出即便“基地”組織真的破滅了,也難以改變問題的實質,因為反恐戰爭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軍事戰爭。《時代》的看法有其道理,以內反恐充滿複雜性和不對稱性,頗有“鐵錘砸棉花、大炮打蚊子”的滋味,其間很多時候反恐主體疲於奔命,是很無奈的。如果片面和簡單的描述反恐勝利,恐怕只是自我安慰和文字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