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應台熱情擁抱茄萣村民、老友。(中評社 趙家麟攝) |
龍應台表示,她是在廟前與市集裡長大的外省小孩,永遠記得在菜市場和媽媽買菜時,一位賣豬肉的阿婆會說“這孩很聰明,說台灣話有一個腔!”、“現在想來,我覺得我的腔可能要比馬英九的腔要好一點吧!”
廟裡放鞭炮迎接龍應台,還貼上迎賓的紅紙,上頭寫了“咱茄萣人”,讓龍應台感動莫名。但她告訴鄉親,看故鄉不是此行主要原因,而是思索文化要落實,要以村為單位;全台有7000多個村,以村落為單位,才能真正落實文化公民權。
龍應台表示,村落要讓文化從底層滿地開花,需要政策配套,選定茄萣踏出第一步;是因為茄萣是文化資源特別少的的偏鄉,但民間文化卻很豐厚;文化部以後要找幾個實驗點來整合配套,讓泥土文化生根,視察茄萣文化資源狀況是第一步。
離開了賜福宮,龍應台牽著老友的手,一起走過老街、走過昔日住過的警察宿舍舊址,參拜金鑾宮、參觀建醮準備的王船,一路回顧近40年前的人與事,形容這是穿時越時光隧道。
龍應台說,一路走來只有感動,特別是思念她的父親。她的成長,對事情有認知是從茄萣開始。她即是茄萣市場的小孩,也是外省難民的小孩,深入在地的文化,但又在邊緣。在茄萣的市街上,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藝陣與王船,強烈的印象,永生不忘。
|